幻灯二

武平风景图片(咸丰空中美景武平这座客家廊桥,竟与太阳同名!你去过吗?《风雨大阳桥》)

武平这座客家廊桥,竟与太阳同名!你去过吗?

武平客家 武平生活 2022-10-06 20:55发表于福建

点上方武平生活”,看武平全新资讯!

王继峰

  一座古朴的风雨桥横亘眼前,仿佛一条沉思数百年的蛟龙,随时会直接腾云远去。

  桥是木构,二墩三孔,二层枕木纵横叠放支撑桥面,梁架廊屋,歇山顶式屋顶。檐角高翘,犹如敞开怀抱的大手,将阳光尽情揽入怀。桥檐有两层,一高一低,似乎一双手不够,得两双一起拥抱阳光。阳光也特别宠爱这座桥,不但将桥的外部紧紧罩住,还深入桥的内心。灿烂的光华在桥面上跃动着,宛如桥下粼粼的波光。阳光的宠爱合情合理,谁叫桥和自己同名呢?

  这是武平县东留镇大阳村的大阳桥,古文中“大”与“太”相通,“大阳”即“太阳”。清朝咸丰年间的《重修大阳桥记》有云:“夫桥名大阳者,吾不知前人之寓意何在。意大阳之被覆者广而因以名之者,见无穷之广济乎?抑大阳之重照者远而因以名之者,冀不朽于远代乎?”先人命名的初衷已不可确知,但这座桥有着和古人价值观中天地间最伟大事物一样的名称,足见先人对它的珍爱和膜拜。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修桥造路是巨大的功德。一座桥虽小,但却可以造福很多人,更何况是这座连接交通要衢的大型桥梁。大阳桥正当东西要道,近连东留、通南坊,远接武平、达江西,是古时商旅挑夫的必经之路。桥长39米,宽4米,高6米,在方圆百里内都是罕见的。这么宏大的木质廊桥,所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自然不菲,它的修建在当时绝对是一件人人称颂的大事。

  大阳桥的门柱上,用金漆镌刻着一副苍劲有力的对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文曰:“大块文章浮水面,阳春烟景锁桥头。”据说,当初村民延请当地和江西门岭朱屋的才子前来撰写对联。门岭朱屋人是大阳朱姓的后裔,两地一脉相承。大家各显身手,共有十几副对联脱颖而出,挂在树上让过往之人品评。最终这一副众望所归,大家将它镌刻在桥头。这副对联化用了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名句“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并巧妙地将“大阳”二字嵌入联首,的确是一副绝对。它是当年大阳桥的真实写照,更是大阳桥的形象代言。时过境迁,日渐干枯的溪水已难觅浮起的大块文章,密集的新建洋房也已替代了桥头的阳春烟景,这副对联不由让人神往大阳桥昔日的胜景。

  由于岁月久远,大阳桥的始建年代和始建者已无从考证。建成后不知过了多少年,风雨的摧残,过重的负载,让它残破坍塌。1667年(康熙丁未岁),当地的武举人李应才乐善好施,助红木三百余根,让大阳桥迎来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然而,天降大任的大阳桥注定多历磨难。在往后的岁月里,它又陆续遭受好几次暴雨、洪灾的蹂躏,分别于1792年(乾隆壬子岁)、1855年(咸丰乙卯岁)、1968年、1990年数度重修。几经患难后,大阳桥最终以眼前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无论受损还是受毁,无论重修还是重建,大阳桥都默默接受,不悲不喜。它一如既往地低调,继续连通要衢,迎来送往。

  桥上的每块构建都是木质,摸上去让人感受到了温润和厚重。若干年前,这些木材曾在云雾飘渺的仙境中静修,远离人世,吸风饮露。后来,它们一个个被请下山,成为人间的栋梁。几百年来,它们有的随大水远去,有的被洪灾损毁,有的随年月腐朽,陆续有伙伴消失,又不断有伙伴加入。如今,无论新伙伴还是老伙伴,都已经久受人烟,阅尽世事。它们褪尽仙气,充满人气,成为这一方土地兴衰荣辱最有资历的见证者。历尽风雨侵蚀,打造它们斑驳和粗糙的外表;饱受人世考验,铸就它们坚忍和恬淡的心灵。它们就这样不言不语,无怨无悔,一直支撑着这方上百平方米的小天地。

  桥旁是五显宫,里面供奉着当地人的保护神五显公王。桥下奔腾不息的,是大阳人的母亲河荥阳溪。溪名荥阳,桥名大阳,村名大阳,这一方土地、这一方子民注定和太阳结下不解之缘。据村民说,曾有一只鲤鱼精在溪里兴风作浪,祸害村民,后来天帝派雷公将它劈死,而鲤鱼精的阴魂还在空中游荡,俟机危为害。五显公王作起法,把鲤鱼精的魂魄钉锁在山顶的杉树上,让它永世不能为恶。至今,传说中的那棵大杉树依然默默挺立在新凹的山头,树身上还有几根巨大的铁钉,而被雷劈断的鱼尾和鱼鳞还留在溪里。溪里有两块大石头连缀着,酷似断裂的鱼尾巴;而那数不清的细小石头,正像洒落一溪的闪光鳞片。《重修大阳桥记》又云:“吾特异乎桥当告竣时,有江右钟子宝父子者驷马高车延伫于斯。噫!高人学士何不远而来若斯也?宁非阳桥之绝乎?”古时通讯不便,大阳桥的重修并没有很多人知道。但在建成那天,它却以一种令古人赞叹的神力,将两位远方的贵人感召而来,这真是一件奇事。五显公王的神力,鲤鱼石的传说,钟氏父子的造访,无疑使大阳桥更具有传奇色彩。

  古桥和其他古建筑相比,有个不同点。其他古建筑常因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而逐渐被遗弃,终至于颓废。在历史价值、人文情怀、政治需要、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它们虽然有可能会被修复,但却只剩下观赏和考察的价值,而本身最基本的属性——实用价值已丧失。恰似一只原本鲜活的精灵,如今变成一具徒有其表的标本,它的生命和灵气早已不复存在。时隔数百年,大阳桥下奔腾的溪水渐枯,桥头葱郁的草木不复;岸边的故宅基本都拆除,被一幢幢新式洋房取代。周围的一切生态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大阳桥,任由时代变迁,桥仍旧是那座桥。大阳桥默默地卧在那里,荣辱不惊,得失无意,如此澹然,如此宁静。它并未被时代淘汰,依然是连贯东西的重要通道,继续承担着与生俱来的使命,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原有的功用。

  数百年来,大阳桥上每天都演绎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和世态百相。闲日,挑夫将生活的重担暂时卸在桥上,养足精神,然后挑起朝阳和落日,挑起艰辛和希望,继续奔赴苍茫的远方。圩天,远近村民纷集于此,将各自简朴的生活一览无遗地铺展在桥板上,和别人交换生活物资。黄道吉日,喜气洋洋的大红花轿从桥上经过,锣鼓喧闹;披麻戴孝的送丧队伍也从桥上经过,哭声震天。战争年代,兵戈铁马从桥上呼啸而过,枪林弹雨从桥边擦身而过。茶余饭后,村民坐在桥上吞云吐雾,谈天说地。春朝秋日,不知有多少人通过这座桥走向远方,又不知有多少人通过这座桥回到故乡。从古到今,从今以往,大阳桥就这么静静地连接着历史,连接着时代,连接着人世。

  从不远处回望这座风雨桥,会发现桥身微有弧度。长年累月的风雨激荡和流水冲击,使桥墩轻度向下游偏移,这正是大阳桥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后形成的默契。桥身就像是一道温暖而有力的臂弯,安放了无数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大阳桥更像是一把弓,以流水为箭,数百年来将无数人的梦想发射到远方,在异乡开出各种形态的花朵,化成各种韵味的诗行。有话说?点文末“写留言”参与讨论!喜欢文章,到文末右下角点“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