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旅游签证有哪些(以色列空中美景去以色列旅游,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地方?)
【多图预警】
1. 耶路撒冷
穿过大马士革门,走过一片闹哄哄的阿拉伯市场,菜贩沿着台阶排开售卖新鲜的蔬菜,面包房的老爷爷头顶大木盒,装的是刚出炉的各式面包。狭窄的耶路撒冷老城,阿拉伯商贩叫卖色彩缤纷的糖果、糕点和首饰。耳边是充满异域风情的阿拉伯音乐,迎面偶尔走过一两位黑衣黑帽大胡子的犹太教徒。这是踏上这片土地之前,我对耶路撒冷的第一印象,那三位分别代表着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教徒的女孩,在耶路撒冷的大马士革门外相汇,“在这仅一平方公里的老城里,我们比邻而居,却似隔了重重大洋,我们没有沟通,没有交流。也许现在还不是时候,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尝试着去认识,在同一片土地上一同生活过三千年的邻居”。
耶路撒冷不属于任何人,但它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当中,这是这座城市的悲剧,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哭墙犹太成人礼】
犹太小孩的成人礼,在希伯来语中是“Bar Mitzvah”,直译为诫命之子,是犹太男孩13周岁时的一个庆典活动,庆典之后,每一个男孩就必须遵守613条犹太教的诫命。在典礼上,拉比会进行特别布道,受礼人登上诵经坛,用希伯来语诵读圣经,发表讲演和誓言,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被邀请,仪式后还要设宴款待,他们则向受礼人赠送礼物,父亲赠送祈祷披巾。
于耶路撒冷的犹太居民而言,每一个小孩的成人礼,都是一次全城的狂欢。每周二和周五,从锡安门到哭墙,老城内的整个犹太区,认识的,不认识的,全都在围着受礼的男孩唱歌跳舞。歌声鼓声很有节奏感,很容易让旁观者进入氛围。在哭墙的受礼上,犹太母亲和女性亲人,会叫喊着往男孩的身上扔小石头,那便是犹太教的祝福。
【哭墙】
哭墙又称西墙,是耶路撒冷老城内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千百年来,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
因为本身老城不大,所以无论往哪个方向走,最后总会无意地来到哭墙。清晨的祷告,傍晚的余晖,安息日夜晚的盛装。犹太人用这独有的方式来告诉世人,信仰的力量和自己的坚持。尤其是在落日余晖
中,当夕阳在整个耶路撒冷老城墙抹上黄昏,那一片金黄,就会让你觉得很幸运,这个世界总还有这样一片小小的土地,在每天的这个时候,有这样一群人,给世人带来一份安宁。
历史,不光光是在地下,此刻,也在眼前。
【犹太社区 - Mea She arim】
Mea She arim是耶路撒冷城内众多犹太社区中的一个,这里居住的,都是极端犹太教教徒 - 哈雷迪。
从耶路撒冷新城最繁华的本耶胡达大街,拐入社区,仅仅是半公里的距离,但是给我的感觉,却像是相隔了两个世界的遥远,就像是掉入爱丽丝
的树洞,你无法去理解,也很难去相信,真实的“历史”,每天还在生活着。不是电影布景,没有喧嚣,只有犹太教徒匆匆走过的相伴。
【本耶胡达菜市场】
本耶胡达菜市场是整个耶路撒冷最大的菜市场,曾经Timeout评选过世界十大市场,本耶胡达当时位列第十。整个市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各类商铺横纵分列,售卖的商品以食物为主,到了晚上,商户收摊,便会变成酒吧街。
【橄榄山】
耶稣在死前一周从这里进入耶路撒冷,耶稣在橄榄山上度过了很多时间,教导他的门徒并且说预言,每天晚上回到橄榄山住宿,在他被出卖的那一夜也是如此。4世纪起相继落成多座基督教教堂和圣徒纪念堂。根据古犹太传说,弥赛亚时代便在橄榄山开始。因此,数世纪以来,橄榄山也成为了犹太人最神圣的墓地。
在耶路撒冷的一周,我去过橄榄山三次,一次从新门走出,另外两次是从狮门,都是在黄昏时。站在橄榄山顶,看脚下密密麻麻的犹太公墓,落日时分的犹太教徒从墓地中祷告而过,成群的鸽子和乌鸦,从锡安山一直飞向耶路撒冷老城,余晖染红整个天空,剩余的一丝阳光从圆顶清真寺泄出。大卫城遗址旁的阿拉伯社区开始亮起灯,当穆斯林开始一天中的最后一次祷告
,秋日的风吹过,你会为之动容,你会期盼你眼前的这一切,都不会再被纷乱所改变。
在橄榄山的山脚下,有个被掏空的墓穴,高十米,墓穴内十分宽敞,一个阿拉伯大叔招呼喝了咖啡,拿起手鼓唱了十分钟的歌,我从没有预料过,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私享音乐会,是在耶路撒冷千年的墓穴中,这我忘不了。
【耶路撒冷老城】
耶路撒冷老城一共有8个城门,我最喜欢的,也是每天都会去的便是雅法门和大马士革门。据说从雅法门出去一直往前走,会到达雅法港,而大马士革门通向的,便是大马士革。
从雅法门登上老城墙,一直往西走到大马士革门,可以俯瞰半个耶路撒冷老城。那些沧桑的老屋顶和阳台,让我想起Leonard Cohen的Hallelujah,以色列国的大卫王,于月夜的阳台发现拔示巴,密谋与约押使拔士巴的丈夫乌利亚战死沙场。拔示巴诞下与大卫的孩子“所罗门
”,动怒耶和华,要使所罗门夭折作为惩罚。大卫为了孩子而禁食独处,终日哀求耶和华并作悔罪诗,Hallelujah的歌词便是来源于此,歌词第一段(大卫求主宽恕)与第二段前3句(大卫邂逅拔示巴时的情景)。忧郁教父的诗歌,给很多人带来的,除了醇厚的歌声,也和圣经中的故事一样,在告诉我们,黑暗可以成为一种温暖,一种保护。
耶路撒冷是神圣之城,但给人以迷信、骗术和偏执的印象;是帝国的欲望与奖赏,但又不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战略价值;耶路撒冷是许多教派的共同家园,但每个教派都认为这座城市只属于自己;耶路撒冷是一座拥有许多名字的城市 - 但每个传统都如此偏执地排斥他者,仅仅尊崇自己的称谓。这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而地上之城的绝美无双与天上之城的光辉荣耀相比,又显得那样微不足道。
2. 巴勒斯坦伯利恒
从耶路撒冷大马士革门外,乘坐阿拉伯人运营的公交车,五十分钟后,便可来到耶稣的诞生地-伯利恒。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占领伯利恒,1995年圣诞节前夕,根据巴勒斯坦成的过渡自治协议,伯利恒回到了巴勒斯坦人的怀抱。目前,以色列控制着伯利恒的进出口,而日常行政则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理。
虽然与耶路撒冷只是相隔三十公里,虽然整体城市面貌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走在伯利恒的街上,你就能够感受到两地“人”的区别是有多大。
自2002年6月起,以色列开始沿1967年战争前以巴边界线修建高8米、长约700公里的安全隔离墙,目的是将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地区与以色列彻底隔离开来,阻止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成员渗透到以色列境内实施袭击。隔离墙由数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墙体、铁丝网、高压电网、电子监控系统组成,并由以色列巡逻队和哨兵进行警戒。隔离墙建成后,整个约旦河西岸变成3个被隔离的区域,北部为纳布卢斯、杰宁、盖勒吉利耶和拉姆安拉,南部为希伯伦、伯利恒,第三个区域为杰里科。
3. 马萨达死海地区
马萨达是以色列古代犹太国的象征,公元1世纪晚期被突然彻底摧毁,犹太人就此散居在世界各地,这里的的希律王宫殿是早期罗马帝国奢华宫殿建筑的代表,至今保存完好。当初犹太人借助希律王宫和周围的帐篷、防御工事成功的抵御了迄今时间最长的、著名的“罗马围攻”,躲避在马萨达古堡希律王宫的犹太难民在城池被攻破前全部集体自杀的悲剧事件不仅仅描述了犹太人的历史,更是人类自古以来寻求自由、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的历史写照。
在马萨达的顶端,可以看见死海
非常壮观的日出。凌晨五点开始爬山,头顶是极其壮观的银河,右手边的死海,正一点点地在晨雾中展现,海的对面,便是约旦。那一刻,你身处地球陆地的最低端,当第一抹朝阳开始将马萨达古堡染成玫红,犹太教徒在默默念着犹太经典,那不认识的姑娘坐在古堡的顶端面向死海,我们的生活需要有这样的仪式感,越庄重,越好。
4. 特拉维夫
【雅法老港】
雅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已经有至少4000年的历史。到特拉维夫的第一晚,我从 Florentine 一直走到老城,我看一路上那破旧的楼房,荷枪实弹的士兵,身边偶尔呼啸而过的骑车,空气中弥漫的鱼腥味,对我来说即神秘又兴奋。去过的地方和认识的人,都以不同的立场跟我述说过有关这片土地的故事,但真实地踏足于此,感受到的更多是踏实,我们有很多的方式去看待一个城市,无论是从居民的眼中,还是政客的角度,但是作为旅人,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只以更纯粹的方式去看待城市的过去和当下,也许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景致。站在老城的最高处,可以看尽特拉维夫漫长的海岸线,夏季的夜晚,这座地中海城市上空会布满繁星。在老港的傍晚,地中海的落日将老城整个涂抹成金黄,要说浪漫,这儿比起巴黎,更显含情脉脉。
【卡梅尔市场】
卡梅尔市场是特拉维夫最大的市场,除了安息日,每天都是人头攒动,这里和Nahalat Binyamin大街很近。虽然在规模上不及耶路撒冷的本耶胡达市场,但是市场的规模永远不是衡量人们对生活追求的标准。
每个人在看待一座城市,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角度,无论是从政治、无论是从宗教,都没有错。尤其是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似乎用政治和宗教的眼光去探索,是更为合适的角度,但是,如果我们卸下这些担子,用更生活、更随性的角度去理解当地人的日常,我们会发现这个民族在紧绷的神经背后的很多温暖和人情。严肃的事,交给他人去判断,作为旅人,你就好好地生活。
【罗斯柴尔德大街 Nahalat Binyamin】
我始终相信,一座城市最具人情的地方,一个是当地的菜市场,另一个便是街角的小店。特拉维夫是一座年轻人的城市,这儿不是欧洲,更不像中东,这儿只是特拉维夫。钟爱文学、科技和艺术的以色列人,在这座小城中,用充满想象的涂鸦和艳丽的色彩,打造了一座随处走动都觉得无比舒适的环境。如果说,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宗教象征,那么特拉维夫,就是以色列人生活的面貌。随意地选择一家店面,沿街而坐,总会交到众多的朋友。
世界看不完,慢下脚步,在特拉维夫多待上几日吧,不用着急地去往美术馆,不用慌张地赶往景点,在这样美好的阳光下,随处漫步,去感受这里的年轻,体会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包容。这是特拉维夫的精神,一切,都要慢下来,一切,都需要去包容。
【Neve Tzedek】
特拉维夫的发展始于19世纪80年代,最初仅仅是雅法城外的一个犹太居民区。当时,一批犹太裔人士不愿居住雅法市内昂贵的阿拉伯社区,而在雅法的北郊,现在特拉维夫南部的Neve Tzedek兴建住宅。时至今日,Neve Tzedek已经演变成众多独立设计店铺和餐厅、酒吧、咖啡厅的集合地,安静,绿树成荫。
特拉维夫的海岸边
与这对驾着破旧小卡旅行的情侣坐了一下午
秋日的地中海阳光,从酷晒到落日
海风吹起晾晒的衣物
便是旅行生活的仪式。
更多关于我旅途中的故事,欢迎购买我和中信出版社合作的新书《如尝橄榄:从卡萨布兰卡到耶路撒冷》,各大电商和书店均有销售,签名版京东独家销售。
广告如尝橄榄 从卡萨布兰卡到耶路撒冷(京东尊享签名版)京东¥58.50去购买-------------------------------------------------------
文中图片和文字均为原创,除知乎官方外,未经允许禁止,我已委托“维权骑士”(http://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chalffychan
大家也可以参加我的第一次 Live:第一次去以色列旅行,怎么玩?
你见过最美的落日是在哪里? - Chalffy 的回答 - 知乎
伦敦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 Chalffy 的回答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