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如何参加自行车业余赛事比赛(空中美景 ftp想参加业余自行车赛,需要准备和考虑哪些因素?)

2018年5月20日,也就是两天前我才刚刚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中年之前从未参加过任何体育比赛,在朋友的鼓(song)励(yong)下报名参赛,松散训练两个月后还算比较轻松完赛的大叔,我就从我个人角度回答一下。

作为纯业余爱好者,我的目的就是成功完赛并且得到一次完美的体验,我觉得我做到了, 在此分享一下经历。如果你的目标是登上领奖台的话请自动忽略此答案。

先上成绩,我参加的比赛是Gran Fondo New York,在纽约的主赛场。整个赛道山路居多,总长度160公里, 总爬升2500米左右。具体赛程可以看官方网站 http://www.gfny.com

这个比赛是个人计时赛,这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7小时完赛,最后实际用时6小时43分。在所有骑全程的参赛者里面排名1073/2736, 男子18-39岁里面排368/757,还在前50%,个人十分满意。而且自我感觉整个比赛过程骑得非常舒服, 天气和风景都不错。完赛后还有体力和朋友出去大吃一顿以示庆祝。总体体验99分。

比赛出发起点是著名的乔治华盛顿大桥 (所有插图均为比赛官方图片,版权信息见水印)

起点前整装待发的选手们。

熟悉赛程及路线

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点,虽然我也是基本到了赛前两个星期才具体去研究比赛路线,之前只是知道有很多爬坡,事实证明熟悉比赛路线是非常重要的。

赛道地图,下面是地形图,距离单位是英里(~1.6公里)

赛前熟知地图,这样比赛过程中心里才有底,知道前面是什么样的地形,爬坡的话就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平路的话要找个大集团跟车,如果有更快的集团/兔子的时候跟还是不跟,哪里有补给站,需要带多少能量胶等等。

赛前训练

我由于过年回国度了个假,虽然尽量克制但是体重还是稳中有升,3月初的时候大概是92kg。这个体重爬坡显然是很吃亏的。和我一起去参赛的朋友有两个才一百二三十斤, 跟他们比我相当于扛了个煤气罐在爬坡。所以最大的任务是减重。

赛前两个半月开始训练,其实第一个月训练得并不是很紧凑, 大概每星期三到四次,跟着zwift里面的一些训练计划,每次训练台上骑一个小时左右,偶尔进行一下力量训练。由于家里设备有限,不太能有效的训练腰肌,力量训练主要以腹肌为重点。偶尔去健身房练一下腰肌和背肌。毕竟只是个业余爱好,时间有限而且没人督促,个人认为训练的强度其实有些偏低。

比赛之前一个多月开始训练的稍频繁一些,每星期四到五次,因为骑行台上骑太久以后对我来说屁股有点受不了,所以更多的改成短时间的高强度类似HIIT训练,每次二十分钟到半小时,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阶段性冲刺。据说这种训练方法能够更为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力量。同时基本上每星期去见一次私教,训练的内容主要是核心力量, 腰腹力量自行车运动中是能起到关键作用的,不容忽视。

前面说了对于山地赛道,我的最大问题是体重,而减重本身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如果不是为了自行车比赛力量训练可以塑形,就足够让人看起来更瘦, 线条更突显。但是力量训练本身会增强肌肉,体重会增加,这对于要在160公里的赛段上爬升2500m的胖子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只能尽量少吃。我没有进行严格的进行例如只吃鸡胸肉和蔬菜之类那么夸张的饮食控制,但是每天还是会心里面大概算一下一天下来吃的东西,总卡路里是否在一个合理减重的范围内, 略小于我的消耗。有几个app可以帮你记录每天的饮食和运动, 来估算摄入和消耗, 不妨试一下。我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大概记得每种食物的热量, 不需要用app也能保证一个正常的摄入范围。

截止比赛前第四天我记录的最低体重是81kg,比开始训练前减了大概20-22斤,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80kg,差一点,勉强算达成目标。

由于我这里冬天较长,到了4月底才开始有机会进行室外训练。室外训练的局限性比较大,我住的地方又没有和赛道类似的长距离爬坡路段,所以基本只是找一下在室外骑车的感觉,具体练了实地爬坡体验和看表的一些小技巧,后面详细介绍。

器材 - 自行车

虽然器材烧起来是个无底洞,而且总体上来说作为业余选手还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比拼装备要重要。但是毋庸置疑,现代竞技体育中,运动器材本身也对运动员的发挥起到很大作用。而且,好的器材用起来舒适度高,颜值高,心情愉悦。

我没有为这次比赛专门买车,如果你没有一辆合适的战车的话,建议买车前做足功课,根据自己的体型和特长,买到一辆合身的车。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找专业的fitting店量出合适你的车架几何,然后按照这个尺寸去选择符合要求的车。

我的战车,本地品牌Cervelo R5, Ultegra 6800,买来以后进行了以下升级:

鞍座:还是用了我之前一直在用的闪电Romin Evo Pro,163mm宽度简直我这种宽pp胖子的福音轮组:Zipp 404 Firecrest,swissstop碳轮刹车块轮胎:马牌contipro competition 25mm管胎功率计:Power2max码表:Wahoo Elemnt Bolt脚踏:Look Keo Blade

此外还做了如下小改动:

上把位和手变后面一点的地方,在把带下面加了一层防震胶,提升长距离骑车的舒适度后飞轮从DA 11-25 “降级” 成了105 11-28,后来证明这是最正确的决定

虽然并不是为了这次比赛专门配的车,这个配置的选用对于这个赛道有一定的针对性。大鹅的R5是有名的轻量级爬坡架,配上Ultegra机械变速给这款大环赛顶级车架增加了一些性价比。对于我一个业余胖子来说, DA套件能够减轻的重量实在微不足道,电变确实好用,大但是个人还是比较偏向机械变速的手感。同时Zipp 404 Firecrest这套轮组也是性价比相当高的一款,算是比较好的兼顾了爬坡和气动性能。

器材 - 穿戴

我等业余选手名次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骑得舒服而且能拍出帅到飞起的照片发朋友圈,穿戴什么的最重要了。我这次比赛的上衣是由主办方统一提供,不需要自己准备,但是也要赛前领取比赛用品时留出足够的时间试衣服。一件好的骑行服应该处处贴身并且不会紧到有不适感。

骑行裤应该是最重要的装备了,一定要亲自试穿,并且比赛前要穿上训练,确定长时间骑行不会造成不适。我开始网购了一件,穿了几次以后还是觉得不舒服,又去车店重新买了一条,所以当场试穿非常重要。鞋子也是一样,必须十分合脚才能保证长距离比赛的舒适性。我用了Sugoi的背带裤和SIDI的鞋子,具体型号不说了没有参考意义,以自己觉得舒适为准。

头盔的重要性就不说了,就算不比赛也需要一个好的头盔。大多数给老外设计的头盔我的大圆头是戴不上的,之前试了好多款终于找到这个Kask Rapido,打算只要没问题就一直用下去,为我的大圆头再找一款合适的头盔实在是个太大的挑战。

为了这次比赛我还专门买了弹力袜,事实证明非常舒服。

上一张穿戴装备小集合。其他的装备有:

骑行手套护目镜(我准备了两个,一副深色一副浅色,当然有条件的话也可以用变色镜),心率带(佳明基本款我觉得就不错)。

此外我还专门为了雨天准备了两样小东西:防水鞋套 和 从盆友那要来的一个插在鞍座后面的超简易挡泥板,这个小挡泥片的名字也是直接,就叫Ass Saver。

所有的设备都选择了黑红配色,和车身保持一致性。

器材 - Fitting调整

要想骑得舒服而且战车能够发挥最大作用,fitting是必不可少的。我买车的时候已经在车店做了fitting,赛前还是通过拍摄骑行台训练视频以后测量运动角度以及个人喜好进行了一些微调。

具体方法很多网站有介绍,而且有一些免费软件可以进行运动视频的画图角度分析。

这是从一款叫做Kinovea的小软件里面截的图。这个工具可以导入你拍好的视频, 选定一帧在画面上进行测量。如果没有条件做专业fitting的话,强烈推荐自己进行一些测量和调整。

器材 - 维护保养

我这次比赛用车是去年夏天才买的, 所以基本上是新车。尽管如此, 还是老老实实的拿回车店去全面保养了一下。技师说他把我的牙盘拆下来重新装了一遍,原来的有点松, 有可能是我在自己安装功率计的时候没上紧。

如果你的车已经骑了几年,大赛之前建议还是找个有经验的技师全面检查一下。如果找不到技师的话也自己用扭力扳手把所有螺丝按照建议扭矩上紧一遍。整个车如果比较脏的话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确保变速器换挡顺滑,夹器和刹车皮的位置对称,链条清洗润滑等等。

如果之前有过摔车事故,更要检查后拨是不是弯曲,后拨挂钩是否有损坏现象。我这次带去的小朋友之一就因为摔车后上坡发力后拨挂钩断裂而遗憾退赛。至于车上的各个传感器以及心率带电池,码表是否充满电这些就不用我赘述了。

战术训练 - 学会看表

到了4月底天气终于没那么恶劣了, 开始室外训练。这里首先建议没有室外公路车群骑经验的朋友参加一下本地车友会的群骑活动, 或者至少也要找几个水平差不多的朋友出去骑一下找找跟车挡风的感觉。

大家平时看大环赛的时候总是调侃弗鲁姆骑车时候永远是在看表。等我真正准备比赛的时候才知道看表的重要性。我觉得,除非你是像萨甘那种不管比赛到了什么阶段永远能冲刺,看表骑车几乎是保证不被拉爆的唯一途径。

首先自行车运动员有一个功能阈值功率的概念,Functional Threshold Power (FTP)。基本上来说就是一个人能一小时连续输出的最大功率。对于我来说,在骑行台上测得的FTP大概在250w左右。通常认为一个运动员的可持续输出范围在FTP的80%, 对我来说也就是200w左右。这当然不是说我可以比赛全程从头到尾保持200w的输出,真那样的话就算不被拉爆应该也是很痛苦的过程。

开春后的两次室外骑行,我们专门找了几个坡来进行实地体验,虽然和赛道的坡长度不能比,坡度也是够的,大的坡大概达到了最高10%,平均7%这样,虽然比较短。这时候我发现,每次一开始爬坡, 我在自己完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输出直奔400w+。这是很危险的。 我在骑行台上进行间歇训练时,400w的功率最多只能坚持1分钟就被完全拉爆了。后来经过多次验证发现,自我感觉的输出和实际输出可以天差地别。从此学会看到坡先怂,直接连降N档,保持踏频,盯着表,每次表上显示输出超过300w就再降档,一直降到最小档。如果输出还是超过300w的话就降踏频,骑得没那么舒服至少保证不会拉爆。

前面说过我为了此次比赛把后飞轮换大了一号,变成了前52-36后11-28的设置。这其实是目前大环赛选手最常用的一个齿比,既兼顾了爬坡又有大档可以拉高速。显然大环赛选手用的齿比对我这个业余的胖子来说还是太大了。以这个齿比爬10%的坡要想功率不超300w,踏频就只能降到60以下, 其实是比较痛苦的。但是如果要再减小齿比的话要么就换更小的压缩盘,整套牙盘包括功率计都得拆开换掉,要么换更大的飞轮和更长的后拨。考虑到比赛临近而且改动太大,只好作罢。

这里顺便讲一下码表的使用。目前流行的专业码表基本是Garmin和Wahoo两家。我用的是后起之秀Wahoo Elemnt Bolt。这款码表由于是黑白页面,也没有触摸屏,除了重量轻小以外,待机时间也很长,我开机一天下来还能剩余40%的电量。Elemnt的界面是可以自定义的, 我只用了3种界面。分别显示如下:

第一页是主页面,按顺序显示功率,速度,心率,踏频,此次骑行总里程,当前坡度,此次骑行平均功率,时钟和此次骑行用时。图片是我在室内拍的所以除了时钟以外其他都没显示。这里面前五项不说了, 都是比赛时需要随时知道的数据。坡度的显示在爬短坡或者缓坡的时候比较有用。由于视角不同和路段前后坡度的变化,人眼对于当前坡度的感觉可能会很不准, 甚至感觉是下坡其实还是在上坡的“怪坡”现象,所以需要的时候可以瞄一眼,确定自己是否还在上坡是很有用的。平均功率让自己心里有数,不会持续长时间大输出到体力耗尽。

第二页是爬坡专用,最下面的格子里会显示接下来的地形示意图。上面的数据项里面我设置了功率,速度,坡度,踏频,心率,然后还加了一个圈耗时和圈速。比赛路线上的几个大坡都标称了长度和坡度,我在比赛过程中每到开始爬一个大坡时候会按一下码表上的LAP按钮开始计圈,这样我可以随时知道当前的坡还有多远结束以及爬坡用了多久。如果爬坡即将结束而且前方有比较长的平路时候,在坡顶之前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一起骑的集团互相挡风节省体力。

此赛段最高的熊山Bear Mountain,是一个全长6公里,平均坡度5%的山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40分钟, 结果没想到实际只用了27分钟。

第三页是GPS地图导航, 实际比赛中由于所有路口都有明显标识,用处不大。

赛前调整

由于比赛当天早上7点正式开始,凌晨5点半就要集合。所以我在赛前一星期就开始慢慢早起调整时差,确保比赛前一晚不会因为紧张兴奋又要早起而整晚无法入睡。在训练期间我为了减重有意减少了碳水的摄入,比赛前三天开始补充碳水,确保肌肉储存足够的糖原(glycogen) 来应付长时间的运动。早晨和中午都会吃足够的面包和米饭,晚上也吃一小碗米饭。比赛前一星期只做短时间的高强度训练,前三天停止自行车训练,拉伸,按摩,放松肌肉。

行程安排

比赛主办方要求所有参赛者必须最晚在比赛前一天下午亲自到曼哈顿市中心领取比赛服装,号码牌等等比赛用具,并且所有参赛者会佩戴手环,完赛出了场地后方可去除,并且严格规定了号码牌的安装位置等等。自从波士顿马拉松事件后,美国类似活动安保措施都有显著增强,所以不管主办方提出的要求多么奇怪,为了比赛体验不受影响, 个人建议还是熟悉比赛章程并且严格按照主办方的要求去做。不然因为一点小事被判取消资格也是非常沮丧的一件事。

我这里去纽约开车看路况大概需要8.5-10小时,而且要带上几个朋友一起, 有人无法提前两天出发。所以最后的决定是早上5点钟开车前往纽约。早上天还没亮,装车时不小心把我的前叉刮掉一块漆,有些不爽,好在一路都还顺利,下午2点多就到了曼哈顿。

领取了比赛用品,试穿比赛统一服装,满意后出来吃了pizza继续补充碳水,带去的几个小朋友还去时代广场逛了一小时,我没什么兴趣, 径直回车上养精蓄锐。

晚上回到酒店后,附近找了个超市买了一大盒主要是米饭面条的晚餐和一大罐啤酒,还有些高糖分甜点备做比赛日早餐,这个时候体重已经不重要了,储备足够的糖分才是王道。回到酒店吃饱喝足早早睡了。

说到赛前的食物,虽然平时应该多吃蔬菜,碳水也可以用香蕉之类比较健康的食物代替。但是比赛之前我还是尽量避免了过多的纤维摄入,以防比赛时骑到一半内急的尴尬局面。我平时每天都会喝咖啡,比赛当天早上尽管4点半就起床,也没喝咖啡。一是因为比赛本身已经足够让我兴奋了,不需要再补充咖啡因,另外主要是避免咖啡利尿导致需要频繁上厕所。

比赛战术

第二天早上吃了早餐出发,由于等几个小朋友, 其实到达比赛地点已经有些迟到了,虽然没被取消资格但是也只能在最后发车。还好比赛成绩是个人分别计时,主要的影响就是一路上见到的大多数都是骑得更慢的选手, 比较难找到可以舒服跟车的大集团。这也直接导致我后半程不敢进补给站,反而节省了时间,算是塞翁失马吧。

总体战术赛前总结下来就是以下三条:

平路尽量找集团跟车挡风爬坡不受别人影响,按照自己的节奏骑注意补充营养,避免掏空“撞墙”

其实真正比赛时候才发现还忘了一条最重要的:放坡时候注意安全控制速度避免摔车。我之前从没骑过这种弯曲的山路, 所以从没想过放坡的问题。比赛日上午一直在飘小雨,路面湿滑,每次放坡我都捏一把汗。由于本人体重相对较大,下坡通常比周围人快,所以还要注意避免碰撞,对控车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已经尽量控制速度的情况下,码表记录的最快速度还是达到了78.3km/h。如果摔车的话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在这回答这个问题了。不过好在最后有惊无险。战术的应用也十分到位。

从码表的记录来看,我大多数放坡都还是控制在了50km/h以下的,特别是早上下雨期间只有3次超过50km/h。功率方面, 大多数情况下都控制在了300w以内。将近7小时的赛程平均功率只有147w,远远低于平时训练的强度。第一次参加比赛经验不足,保守一点也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我认为总体战术应用还是成功的。

营养补剂

比赛出发前我带在身上的营养补剂如下:

CLIF BLOKS能量软糖 x 4根GU 能量胶 (加咖啡因的) 两袋 电解质功能性饮料 - 前水壶水 - 后水壶

赛程中一共有5个补给站,最高点熊山山顶(77公里处)的第三补给站是直接设置在赛道上面,无论如何都必须得停下来。所以我就准备了足够一次骑到熊山山顶的补剂,这样前两个补给站我可以自由选择停或者过,给自己留出足够的选择余地。事实上,我比赛全程只停了熊山山顶的补给站。

虽然平时训练我并不喜欢吃能量条或者能量胶,但是比赛时要用的补剂还是要确保赛前尝过,至少不会骑到一半拿出来才发现难以下咽。所有里面我觉得最能接受的就是这个类似软糖的CLIF BLOKS,幸好CLIF BAR也是这次比赛的赞助商之一,补给站都有免费提供他们的产品。我在排队出发前吃了一条软糖,之后从比赛进行1小时开始,每半小时吃一根。吃完四根后再过半小时,在开始爬熊山时吃了一袋带咖啡因的GU能量胶提提神。完美。

由于上午一直在下雨,温度也在十五六度,所以水喝的不多,所以爬到山顶只喝了半瓶水。过后想想应该在爬山前倒掉一瓶,免得带一瓶水上山浪费体力。

在熊山顶的补给站加了水,吃了一个夹果酱的面包圈,主要是觉得只吃能量胶的话胃会受不了。然后又抓了5条软糖。上厕所,拉伸一下,大概停了15分钟后,下山。

比赛过程

其实说到这里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了。但是觉得写了这么多,不如把这次比赛的过程记录一下,自己以后看见也有个回忆。

早上出发晚了一点,7点开始比赛,轮到我骑过起点的时候已经快7点20了。开始一段因为人比较多,其实没什么感觉, 大家都骑不快,有可能因为出发靠后,后面的都是比较慢的选手的原因。不知道如果排在比较靠前出发会不会好很多。出了大桥,上了高速辅路,不远处就进到PIP公园里面。公园里面基本是依山的小路, 弯曲起伏,路面不算平整但是非常有趣。这一段人还是比较多速度比较慢,基本上一直在找机会从两边尝试超车中度过。这样很快就来到了12迈/20公里处的第一个爬坡点Alpine。当时可能由于人较多,而且山下好像还停了一个官方维修支援车,所以我爬了一段坡以后才反应过来这已经是第一个爬坡点了。这段还是非常拥挤,所以一边找自己的节奏一边试图从人群中找夹缝中钻出去,难免需要加一下速。这个坡共1.6km不是很长,很快也就过去了。

天气从凌晨开始就一直是大雾,细小的水珠随风飘着说不清是雾还是雨。基本每次一到上坡慢下来的时候,我就拿下眼镜试图尽量擦掉上面结的雾,下坡的时候赶紧带上防止水滴直接打进眼睛。如此反复。

放坡后有一段相对比较平的公路,此次比赛基本封路, 但是要求所有公路上右侧通行,不可以超中线。所以这段路虽然还是相对拥挤,基本上能看到最左边靠着中线的位置拉起了火车。果断加入。

这里顺带说一句,无论是平时骑车还是正规比赛中,正常情况下骑在前面的车永远有优先权。超车不是你的权力而是你的荣幸(passing is not a right, its a privilege)。特别是这种业余比赛中,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一流的控车水平。超车时候更要给被超的选手留出足够的空间。还有注意群骑礼仪,大组或者拉火车时,如果前方遇到险情记得打手势提醒后面的车。个人非常讨厌把自行车比赛当成马里奥赛车玩的。

接下来这段路线还是湿滑,几个大坡放的我头上冷汗直冒。本来碳轮的刹车在雨中就几乎是摆设,好几个放坡还是弯道,更不敢用力刹车,只好硬着头皮从两侧超车。这里就发挥出我的鞋套和Ass Saver的作用了。鞋套不仅保持鞋子干燥,而且减小风阻,挡泥片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直接避免了后轮带起的水柱直冲菊花的尴尬。

记得很清楚其中一处是一个270度的高速匝道,左转下坡,到底后马上反方向90度右转。下到一半的时候我只感觉速度越来越快,而且还不敢刹车的绝望感,还好最后没失控,在到达坡底转弯前找机会拉直车身重心后移用力急刹后马上右转,有惊无险但是几乎占用了整个路面进行转弯。事后想一下还好到了这个路段大家已经骑得比较分散了, 我周围人不多, 如果是一群人一起下这个坡的话难免会发生碰撞导致摔车。

虽然官方起了名字的只有5个大的爬坡点,从地形图上也可以看出整个赛道是一直起伏不断的。在第二爬坡点之前的一个长坡就已经开始看到对面领先的第一集团返程放坡了。这次比赛的第一名用时约为4个半小时, 比我整整快了两个多小时。

第二爬坡点就是此次比赛最高的熊山,总厂6公里平均坡度5%,因为坡比较长而且不是特别陡,所以爬的时候还比较心平气和,这次没忘按一下码表记圈。调整好姿势换最小档慢慢爬。中间有一段试图加档,没多一会就感觉坚持不住又换回最小档。心中暗自庆幸亏我换了飞轮,不然已经废了。

上坡时我的方法是尽量坐直, 只用指头轻轻抚着上把位保持方向,这样尽可能减少腰的压力,而且打开胸腔便于大口呼吸。除了坐久了蛋疼想缓解一下pp的压力外,几乎不站起来摇车,体重太大的人摇车通常比较浪费能量。

上坡时来了一袋GU的加咖啡因能量胶提提神,所以到了坡顶并没有感觉累,更多的是兴奋。上个厕所休息一下,发个朋友圈先。能量棒和能量胶的糖分还是很多的,当时并不感觉饿,但我觉得如果接下来几个小时都靠这个的话,胃大概会抗议,所以乖乖地吃了个面包圈,把我喝了一半的能量饮料灌满,准备下山。

此次比赛能量饮料赞助商是SiS,提供的应该是那种成罐的电解质冲剂,用一个大桶进行混合。志愿者混我接的那桶时明显搞错了比例,一起参加的朋友说他们喝到的都没什么味道,然而我的这桶特别浓。我接满水壶后还尝了一口觉得味道可以接受,接下来在路上越喝越不对劲,最后齁到喉咙痛了一晚。

下山时候天气也开始放晴了,放坡时候虽然不敢太快,但是至少心里比较有底不再有漂移的担心。到山下后没多久就遇到同去的一个小朋友停在路边,后拨挂钩断了,很惨,官方虽然有救援车辆,但是也不可能备这种特别的配件,所以只能遗憾退赛。

接下来路段的上下坡明显多了起来,而且有两个爬坡点,这两个爬坡点才是本次比赛最艰难的路段,第一个爬坡点是总长3.3km的平路和陡坡的组合,平均虽然也是5%左右, 但是基本每一段爬坡都能到8%以上。第二个爬坡点虽然只有1.7km,但是上来就是一个18%的大坡,这也是我整场比赛唯一一个真正需要站起来摇上去的坡。这里看到有人下来推车了。

由于之前了解了赛道,心理上做了足够的准备,所以并没有觉得这两个坡太煎熬,只是爬完以后开始觉得腰酸了,在车上站起来直一直腰继续。

这时候比腰酸更大的问题出现了, 我突然发现我周围几乎已经没人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因为出了那一段山路以后会有大概30km的平路,没有集团跟车必然自爆。过了几分钟才出现一个可以保持25-30左右的选手,果断跟骑,虽然慢了点但是也只能先保存体力再做打算。

这时出现了本次比赛遇见选手中的最大亮点,一个黑人小哥从我后方高速超过。我发现后换挡急加速准备跟上,可能动作过大明显引起了黑人小哥的注意, 他回头看了我一眼, 并且手在空中一挥,做了一个“哥带你飞”的手势。当时感动的都要哭了。

高速巡航了一会后发现,小哥在追他女友。这个比赛有一个特别的分组叫做him and her,男女两人一组, 必须同时过每一个计时点才算成绩。他们两个就是参加的这个分组。接下来看到了小哥表演另我大跌眼镜,在给女友平路挡风一阵后,开始逐渐有一些上坡,小哥可能觉得这样下去太慢,接下来的路段只要遇到上坡, 甚至有些平路,小哥永远是骑在女友身边, 左手控车,右手推女友前进,这样竟然还能保持30+的巡航。就算后来遇到了大组,小哥也是跟在旁边骑得甚是轻松。可惜事后忘记了他的参赛号码,不然可以google一下是哪路大神。

跟上他们以后也直接导致我没有再进补给站。事后想想我当时已经是在所有选手里面前50%的了,但是因为当时不知道情况,怕丢了这几个人以后再也没有人一起骑,所以只要他们不进补给站我就一概通过。反正我知道身上带的能量条是够的,水应该也差不多够,就算不太够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补剂方面我还是保持每半小时吃一根, 吃到后来确实是难以下咽,用饮料顺,饮料也是齁甜,虽然后水壶架上面是水但是得省着点喝。确实有点尴尬。

大概在130-150公里处是比较宽阔的公路,这时候太阳高照,没有遮挡,码表记录的是31度,这时候消耗掉了大量的水。皮肤也有点晒伤。早上因为下雨没涂防晒,不知道涂了的话到了这会会不会还能有点效果。

最后10公里又进了最开始的公园,这次走的是另外一个路线,头上绿茵遮盖,旁边小溪潺潺,另外一边还能看到哈德逊河另外一边高楼耸立的曼哈顿,是本次比赛最舒服的一段。

最后三公里处是最后一个大的爬坡点,之前吃了我带的另一个咖啡因GU,加上终点前的兴奋,虽然事后看照片表情比较痛苦,当时确实是一鼓作气就冲了上去。终点前的平路上还装模做样的冲刺了一下。

冲过终点时候清晰记得大时间牌上写着2:03。

终点运动员休息村里喝两罐啤酒,感觉如果有机会,这样的比赛可以再来一次。

上几张休息村的照片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