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佛山倒影简介(佛山空中美景拍摄“佛山倒影”的天际线视觉景观分析)

首发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szi-gkScmGxRqrBfLUxRWQ

“佛山倒影”为济南市大明湖北岸一处景点,即从大明湖看千佛山的倒影。

此景最早记载于元代,诗人元好问在《泛舟大明湖》中写道“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清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关于此景的记载更为生动,也使佛山倒影景色闻名于世:“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澄楚。”

一、奇特的自然景观

“佛山倒影”景观,除了能同时欣赏济南两大名胜大明湖、千佛山盛景之外,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它的难得一见了。

若要见到“佛山倒影”,至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春秋季的早晨或者黄昏,太阳偏北或正东正西照射;

2.无风,水面如镜;

3.空气通透良好,能见度大于3km。

偶尔在雨雪过后的冬季,水汽上升,太阳光折射也能看得到。

因为这些成景必要因素,使得秀美的景色又平添的一分神秘,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名人大家游赏。

古代对于“佛山倒影”描写的诗文颇多。

明末张鹤鸣:“佛山影落镜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

明末刘敕诗:“倒影摇青嶂,澄波映画楼。”

清王初桐诗:“平涵千亩碧,倒见数峰青。”

近代,寻着《老残游记》的脚步,又有许多名家到此寻游。

1922年,国学大师胡适来到济南,专门到大明湖去看“佛山倒影”,因为没有看到传说中的景象,甚至怀疑《老残游记》是杜撰的。

1934年,著名作家郁达夫到济南匆匆一游,就幸运的看到了这一奇观。同时期的季羡林,住在济南时,也曾目睹过这一奇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空气污染、环境破坏,济南的地下水位开始下降,泉水水量变少,大明湖水面随之萎缩,“佛山倒影”景象几十年未曾被市民看到。

最近十几年,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佛山倒影”的盛景几乎年年都能被记录下来。

二、大明湖南岸天际线景观构成

城市天际线是一种动态的随机的景观,其原因在于构成天际线的两个随机要素——山体轮廓和建筑轮廓。

山体轮廓和建筑轮廓的自身形态和两者组合随观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造就动态、随机的景观。

因此,建设好的城市天际线应该选取多个角度,对山体、建筑进行统筹的系统的规划,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阿左也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将此讲述清楚。

但在大多数的城市,都会选取一到两个观景点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视窗,用以展示地方城建特色与自然禀赋。

如上海的外滩:

重庆的南山一棵树:

广州的花城广场:

相比之下,济南虽没有雄伟的城市天际线,却拥有着“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秀丽,这种山水融城的格局是大多数城市所没有的。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兼顾“显山漏水”,将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难点和关键。

然而,现实中,济南对外展示的第一风景视窗——佛山倒影,却成为了失败城市天际线的典型。

下图便是小编游览时拍摄的照片,也是大部分游客所能看到的,

大明湖的日常风景

相信看到这张照片,大部分游客都会对大明湖、千佛山这两处景区感到失望,本来湖光山色的城市,为何在城市的映衬下显得杂乱、无序?

首先,构成元素:在这张照片中,主要包含了四条天际线的构成要素,湖岸线、林缘线、山体轮廓线和建筑轮廓线。其中属于远景,比较重要的当属山脊线、建筑轮廓线。

其次,山体是济南城市的标志,塑造了济南山水融城的城市格局。大明湖向南3公里左右的千佛山,是济南的三大名胜,更是佛山倒影的观景主体,因此,山脊线当属此景点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济南的城市格局决定了,“城”必夹在“山水”之间,并和其他两者紧密结合。古时候的老济南城,规模不大,建筑不高,搭配着岸边稀疏的垂柳,映衬着远山,定有一种城市山林之感。

小编将高层建筑PS掉,试图接近理想中的佛山倒影,其实也颇有些无奈。

去掉高楼的“佛山倒影”

但这也表明了,影响天际线美观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建筑轮廓线。

从环境主义者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出现对自然必定是种破坏,但对规划师来讲,当对建筑群进行了有序的规划设计后,建筑轮廓线是能够服从于山际线而存在的。

例如香港的天际线。

那么,对比起香港更高更多的建筑体,为何济南大明湖南岸的天际线景观却无法如此有序,且贴合自然呢?

三、大明湖南岸天际线景观问题现状

1.建筑密度过大形成视墙:大明湖南岸到千佛山脚下3公里的距离,作为济南城市中心,经济十分繁华,出现了大量的高层、超高层建筑。而这些建筑大多形体板正,相互叠加后,形成了绵延的“视墙”,对山体景观是极大的破坏,也形成了单调、缺乏变化的人工景观。

2.山脊线的破碎化:千佛山作为平原地区少见的城中山,对于济南城市形象的宣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千佛山、佛慧山、英雄山等城区山连片形成的山脊线,也成为了老济南人心中的城市标志。

如今,这一城市标志在地面几乎看不到全貌,“佛山倒影”景点所能看到的,也只是被建筑切割后的山脉。

在自然景观之中,山脊线往往是连续、起伏,具备自然节奏韵律的,优美的山脊线常常能形成一个城市独特的地理标志。

比如东京的富士山和成都的山脊线。

在城市天际线的规划中,保护山脊线的连续性,维持山体与建筑和谐的图底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而对于千佛山这片地区的山脊线连续性,形成破坏的建筑主要有以下几座,济南玉泉森信大酒店、济南索菲特银座大酒店、山东新闻大厦、大众传媒大厦、中银大厦、良友富临大酒店、绿地济南中心。

小编将几座高层建筑按照现代城市建设标准PS到一起去,发现,影响城市天际线景观的不是建筑个体造型,而是城市规划布局。

所以,对于济南市天际线的批判,不能单纯的怪罪于某一企业或地产商,而是更应该从规划入手。

由此,也引出了大明湖南岸的天际线景观第三大问题。

3.建筑轮廓的破碎化:佛山倒影视角内的建筑,大多建于上个世纪,轮廓呆板,风格严肃,十分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因此,此地建筑个体的轮廓不具备打造审美的条件。

其次,在规划中,多个建筑叠加起来的轮廓线,应形成主次分明的几何关系,换言之,就是能够形成以某一超高层建筑为纲,多个相对弱化建筑为领的“山”字形布局。但大明湖南的建筑群,受限于保泉需要和老城区疏解的要求,难以建设具备个体审美和总体布局提升的超高层建筑。

由此,带来了东西两公里视线内建筑的波浪化,造成了建筑轮廓的破碎。

城市建筑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产物,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即便这种随机性产生的天际线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我们也应该给予其保护和尊重。因此,对于济南市天际线景观的控制,应避免出现“一刀切”,转而将重点放在城市空间的改造。

四、大明湖南岸天际线景观改造探究

1.色彩:

早在2011年,济南市规划部门就曾出台过《济南市中心城色彩规划研究》,对济南市中心城区的建筑色彩规划,进行过详细的叙述。其中,“湖光山色”是济南市环境底色,“淡妆浓彩”是色彩定位,详细的说,就是:以素雅明快的暖灰色系为基调色,辅以低明度、中色度、高彩度的点缀色块。

小编认为,济南市最符合色彩规划的,便是“恒隆广场”了。因此,阿左借恒隆广场,展开说说城市的色彩问题。

恒隆广场主体的基调色是玻璃的天蓝色与光线的亮色调,修饰色是内部钢铁结构的低明度灰黑色,突出色是建筑外立面众多的广告色。整体颜色明快简洁,辨识度极高。白天,建筑反射周围环境,色彩斑斓,配上灵动的曲线,有一种清泉喷涌的感觉;晚上,玻璃内透商场内光线,如同水滴一般散发光芒。

为了配合济南的城市形象,恒隆广场在主体以南配上挂石材的暖色调立面,一方面对应了规划中“素雅明快的暖灰色系”,一方面也映衬了南面的伟岸山色,使建筑在各个立面都能融入城市空间。南立面的广告,点缀着高色度的色块,向人昭示着商场的活跃氛围。

若以此为标杆,就会发现,“佛光山色”景点的高层建筑多少都与环境不符。值得注意的是,银座索菲特大酒店在经过立面改造后,暗金黄色的基调在清晨和黄昏与环境色十分协调,虽然与色彩规划出入较大,但是可以保留的、具备审美的建筑立面。

对于高层建筑立面的改造,牵扯的因素十分复杂,抛开一切功能因素不谈,色彩作为其审美因素最大的变量,将会决定建筑美感的上限,将是天际线的重要构成。

2.造型:

城市规划中应注意山脊线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对建筑高度作出限制。

对于海拔不到300米的千佛山来说,应沿大明湖北岸选取四个以上视点,建立高度控制网络,要求在每个视点都能留出20%的可见山体。为了保证这些举措的实施,对建筑的高度控制还应该融入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原则上予以保留,一旦建筑产权到期,应遵循“应拆尽拆”的原则,疏解老城区城市病的同时,还景于市民。

3.视廊:

千佛山景观视廊的规划由来已久,济南市为此也已经开始作出努力。齐鲁国宾馆地块的拆除就是开始。但阿左想要强调的是,视廊并不单单指一处开敞的视线通道,更多时候,还应搭配着绿廊、景观大道或者特色建筑群设置。

对于千佛山视廊来说,即便拥有了开敞的视线廊道,也应该注意俯视角度下,泉城风貌带的建设。其中,对于老旧小区、高层建筑的改造或拆除,任重而道远。

对于济南“显山漏水”的要求,相关的城市规划作了不少,目前来看作用都不大,其根本的限制在于上世纪相关规划的缺失导致城市主城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使自然景观不得已让位于经济发展。

这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我们应该庆幸,在历史的前进中能够有这样的问题不停困扰着我们,因为,城市的发展终究只是过客,自然景观早晚会回归人类生活。

-END-

如果你喜欢文章,可关注“左言风景”专栏,或者扫码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