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看电视剧纪录片(空中美景配乐下载豆瓣9.9!2089个日夜看全球最厉害的电视台是怎么拍纪录片的(附蓝光下载资源))

前些日子国内刚刚热炒地球脉动第二季时,光影君并没有跟风,总是觉得要攒够材料,亲自欣赏过这部纪录片后再发表一些观点和评论,这样才对得起信仰。所以这篇文章终于要多角度、全方位、有深度、专业化地来聊一聊这部世纪之作了。如果看完你觉得满意就动动手分享到朋友圈或添加到收藏夹,如果不满意欢迎在评论区尽情吐槽,我们欢迎有深度的交流~

btw,文末有福利!文末有福利!文末有福利!!

光影君一直是BBC超级饭,从小看纪录片长大,更何况在一个高产低能的2016电影市场下,爆出这样一部纪录片佳作,无疑又提醒了我要不断为信仰充值

那是十年前的一天,当我们还坐在家里用720P清晰度的背投彩电收看新闻联播和武林外传的时候。横跨欧亚大陆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岛国电视台BBC播出了一部震撼全球的纪录片——Planet Earth,那时候可能是我们第一次意识到看了十多年的赵忠祥版《人与自然》原来都选自这个电视台拍摄的自然生物类纪录片。不到一年的时间,央视终于把Planet Earth编排整理,加字幕配音,并决定在《正大综艺》栏目首播,我们翻译过来的片名叫《我们的地球》。当时我几乎每集必看,深深地被这部片子里的壮美的自然景观折服了!要问神奇动物在哪里?当然是我们的地球啊!不得不承认,那个时候赵忠祥的配音的确很赞,因为我后来从亚马逊上买了一套原高清画质的Planet Earth(那个时候通用一个翻译叫做“地球脉动”)然后那个港台普通话的配音简直让我一点震撼力都感受不到了。

第一季的《地球脉动》的内容概括更为全面:分为南极北极、山脉、淡水、洞穴、沙漠、冰封世界、大草原、丛林、浅海、季节森林和深海,共11集,几乎囊括了地球上所有地貌类型和各类动物的生存聚居地。从荒凉峰顶到深邃大海,难以数计的生物以其绝美的身姿呈现在世人面前。你会看到奥卡万戈洪水的涨落及其周边赖以生存的动物们的生存状态,看到罕见的雪豹在漫天大雪中猎食的珍贵画面;看到冰原上企鹅、北极熊、海豹等生物相互依存的情境,看到生活在大洋深处火山口高温环境下的奇诡生物,以及那些深海中不可名状的诡异精灵,当然还有地球各地的壮观美景与奇特地貌……

本片共荣获过34项大奖,其中包括4次黄金档艾美奖创作艺术奖、11次密苏拉奖、11次皮博迪奖、4次梅尼古特奖、1次柯达奖、以及1次杰克逊霍尔电影艺术奖和1次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建议有时间的朋友可以重新观看第一季的内容。

相隔10年,Planet Earth再度回归。BBC更有诚意、更具前瞻性、更下功夫、更有科技含量地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全新的地球脉动。刚在全球发布的时候,这部片子在IMDB上拿到了10分的满分!在豆瓣上也一直是9.9分居高不下。然而,豆瓣2016年度榜单上并没出现它的名字,我们的电视台有了那么多高清甚至4K频道,却没有选择播出。

“在2006年播出时,首次全程采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的《地球脉动》是当时BBC摄制成本最高的一部纪录片。《地球脉动2》将运用同样的前瞻性思维,在过去三年中我们采用超高清4K摄影机拍摄,同时使用了无人机和远程控制拍摄技术。《地球脉动2》播出后极有可能成为4K电视机的助推器。”

这话说得一点不吹,下面我将从片子的科技含量、人文叙事、自然景观、幕后制作团队,逐一带着各位看官欣赏这部佳作。

【3分钟完整版预告片带你初步领略地球生命之美】

地球脉动Big Data

这是我从BBC官网找到的图片,代表了拍摄地球脉动第二季付出的所有:

耗资800万英镑,3年制作,2089天的户外作业,117次拍摄之旅,由130人的摄制团队,22人的英国基础团队,走遍40个国家,用9个月拍摄纽约的游隼,9天登陆南极扎沃多夫斯基岛拍摄,1人被黄貂鱼刺伤送往医院救治。全程动用了42种不同的摄影器材拍摄的UHD4K超高清画面,共计400TB的视频素材。

科技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为什么说BBC是纪录片大佬,在某种程度上可是比美帝的Discovery牛多了。就是因为他们的制作思路非常具有前瞻性,很有科技含量以及对人类的意义。从第一季地球脉动说起,人类刚迈入21世纪的时候,BBC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后视频方面会向全高清普及,而且人们对电影纪录片的视觉体验要求也会越来越严苛,所以他们从十年前就开始用了高清摄像机着手拍摄。这次也不例外,地球脉动2是UHD4K画质的。BBC同样从几年前就预见到了今日4K的普及,甚至我们国家还并没有达到跟日本或西方一样的普及程度。下面就先来看看他们用过的摄影器材,最主要用的摄像机就是下面这个:

RED Scarlet 和RED RAVEN,售价约合人民币6-7W。

当然除了一些我们常见的例如佳能5DII/III、尼康D810和常见单反机型外,BBC还用到了一些你可能没见过而且想象不出价钱的电影镜头和器材,比如

佳能CN-E 30-300mm T2.95-3.7 L S(SP) 和CN-E 15.5-47mm T2.8 L SP镜头  市场售价分别约30+万人民币和13.8万人民币

Carl Zeiss Distagon 85mm和25mm T2.1 T*电影头

松下GH4,一款领军4K时代的神机,它有专业的视频拍摄操控,强大的续航能力,不错的动态范围,和绝佳的画质。

三轴云台稳定系统,保证拍摄出的画面稳定,没有任何颤动。

无人机航拍,从四轴到八轴,优点在于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小,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直接获取影像,即便是出现故障,也不会出现很大损失,对环境的安全性很高。

此外,新一代HD微型摄像机、微型直升机、微型潜水艇等,也都被运用于拍摄之中。拍摄期间一些从大气层俯瞰地球的超大场景,还采用了美国军方发明的阳衡空中摄影机拍摄,可从一公里外拍摄某物体的超稳定、超清晰的特写。自然界的每个瞬间都难以预测,为了能够抓住异常精彩的时刻,除了动用高画质摄影,革命性的超高速摄影机,更使用了精准的空中卫星定位,使镜头能够捕捉到地球上最瑰丽神奇的画面。

正是运用了这些顶尖的拍摄技术,摄制组才能将视野扩展到这个星球上最难到达的区域并与那些最可爱、最野蛮、最难得一见的动物亲密接触。

会讲故事纪录片才是好纪录片

看多了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的我们,其实对一些地球上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已经多少有了了解,甚至已经司空见惯了,那拍出什么样的自然纪录片才能吸引人的眼球,震撼人的心灵呢?

第一点就是要拍摄很多之前没有拍摄过的动物,比如岛屿一集中的科莫多巨蜥,丛林一集中的阿拉瓜亚河豚、威尔逊天堂鸟和会亮灯的多足虫……然后再抓取一些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瞬间,配以引人入胜的故事解说。

制作团队表示,他们希望拍到动物们的独特行为,包括爱、友谊、恶作剧等。

正是这样引导观众的思维造就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且能以最近距离接触到动物的生活,从动物内心出发,让人感受动物的情感。例如,保护蝌蚪宝宝的玻璃蛙、蹭树跳舞的狗熊们、飞翔的蜥蜴、天堂鸟的求爱……

纪录片叙事结构法则

其实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也是有公式和法则的。这就像工厂上的流水线,一部片子就是在生产无数个产品,每个产品就是一个动物的一小段故事,最后当所有的产品都带你浏览完之后,你便可以顺理成章地感受到整个工厂生产线的宏大。每一个小故事的讲述就像是写作文一样,从前边的空境铺垫,解说铺垫交代事件的起因和背景,让你看到一个长像很独特行为很另类的动物,先引发你的好奇心,思考这些动物为什么要这样呢?或者说他们是怎么生存的呢?到后来,继续推进故事的经过,由一个动物个体发展到与其相关的同类的其他个体,比如他们之间的求爱;抑或是从一个个体遇到他的天敌,再到这个动物的群落和天敌动物群落的生存关系,最后让你看到两种动物共处同一个环境下而且数量庞大到吓人的时候,你便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对每个生命个体的敬畏以及某一物种的赞叹。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从叙述客观事实再到给你输入一种世界观。这一点还值得国内的纪录片行业强烈学习。

从小海鬣蜥脱险桥段探讨故事情节设置和镜头组切换

小海鬣蜥蛇口脱险这一段被认为是本季最惊险的一段,有的人甚至看的时候捂住眼睛,最终所有人都没想到小蜥蜴能脱险,所有的拍摄人员都赞叹这是大自然给他们的惊喜。

表现第一只小海鬣蜥成功逃脱,影片用时1分20秒,使用了16个镜头。

仅从小海鬣蜥从沙砾中钻出过程,可以看出就使用了三个机位。可以推测至少有三台摄像机围绕着这片小海鬣蜥出生的沙堆,其中两个机位拍摄特写,一个机位拍摄全景。

小海鬣蜥从沙砾中钻出,开始向前爬行,被固定在三脚架上的摄像机开始横摇。然后三条蛇从后来跟了过来进入画面,海鬣蜥逃跑。最后,用特写镜头表现小海鬣蜥出现在崖顶,中景表现蛇重新进洞,第一部分结束。

表现几只殉命小海鬣蜥,用时1分10秒,使用镜头20多个。

第一个镜头使用了移动摄影和变焦的技巧。当镜头从一个海鬣蜥的骷髅头移动到一只刚从沙砾中钻出头的小海鬣蜥时,镜头的焦点也从骷髅变到了小海鬣蜥的头上,预示着杀戮和死亡即将来临。

紧跟着表现几头蛇的观望,观众能从这三个镜头明显感觉到摄像机机位的移动。在野外,BBC的摄影师使用了什么方法使得机位发生移动?他们铺设了滑轨这样的滑轨大部分是由解释的钢丝绳制成。

而后,镜头在逃跑的海鬣蜥和蛇群之间不断切换,画面也从近景到全景不断穿插,先后有三只小海鬣蜥丢掉性命,情节变得越来越紧张。紧接着,进入第三部分。

从2分30秒开始,短片开始进入了高潮,用40多个镜头表现最后一只小海鬣蜥的成功逃脱。可以说,前面的两个部分都是为了最后一个部分做铺垫。在高潮部分,片段情节上又是一波三折。这只小家伙能最终逃脱,迅捷的弹跳和攀爬能力也帮了大忙。最后的攀岩过程非常惊险,但画面非常稳,是摄影师在远处三脚架上的长焦镜头拍摄的。最终,小海鬣蜥终于到了崖顶,与第一个成功脱险的同伴汇合,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表现的,而后,一条蛇的躯体躲入了岩石后面,故事结束。

还要强烈向大家推荐丛林这集中,威尔逊天堂鸟求爱的片段,从前期的铺垫引发观众的好奇,这小鸟为什么要清理掉这根树苗上的一切绿叶,最终异性出现的时候雄性天堂鸟才告诉了我们答案。。。他要为自己的爱人奉上这丛林中最亮眼的“绿叶”。这段从编排到配乐都清新得让人陶醉。

沐浴自然之光 接受生命洗礼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到这些神奇的动物和壮美的自然风光都想知道摄制组都是在哪里拍到的?

南极扎沃多夫斯基岛

巴拿马埃斯库多岛

印度尼西亚科莫多岛

马达加斯加岛

加拉帕戈斯群岛

塞舌尔

印度洋圣诞岛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落基山脉

肯尼亚山

安第斯山

亚马逊雨林

印度加济兰加

欧亚大草原

精英团队和幕后艰辛

配乐:

整套片子的配乐总监是好莱坞大师级人物Hans Zimmer,我们熟悉的狮子王、达芬奇密码、角斗士、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 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加勒比海盗、为奴十二年。季默大师普遍适合宏大的曲风,这部Planet Earth II的主题曲片头片尾曲都由他亲自配乐。很遗憾,QQ音乐上没有版权,所以没法在这里直接放给大家。想听的可以去QQ或网易云音乐播放器上自己搜一下这个原声SoundTrack专辑,收藏起来。

解说:

BBC自然历史类节目的金牌解说——Sir David Frederick Attenborough,戴维阿滕伯格爵士。大家在本季一开场就能看到他在雪山之间,坐着热气球跟大家缓缓道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地球故事。

这时候你看到的老爷子已经90高龄了!!他1926年生于伦敦,是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1947年加入英国皇家海军,然后在1952年跨入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大门。一待就是六十多年,80年代脍炙人口的《生命之源》(Life on Earth)、《生命之源续集》及《生命之源第三集》三部曲,到2003年推出的《蓝地球》,他所制作的大自然纪录片不计其数。要说他可是自然探险类节目的老前辈,论荒野求生可比贝爷不知领先了多少年。

特邀摄影——Rob Whitworth:

玩摄影的人应该没人不知道他,可以说是全球最厉害的延时摄影大师了。我们之前看过在网上疯转的为迪拜航空公司拍摄的延时摄影宣传片就出自他之手。在地球脉动第六集 城市 中有一段非常炫酷的上海延时摄影,就是他拍摄的。他还拍过很多城市,伊斯坦布尔、香港、巴塞罗那等等,今天给大家看一个他跟JT Singh合拍的上海作品:

“我们创造了‘hyperlapses’,通过在城市中移动延时摄像机,我们创造了“重叠”画面,缩小空间和时间,给人一种城市多么繁忙的感觉。 然后通过使用镜头之间的场景过渡,而不是普通的剪辑,让我们能够在城市中持续进行一个看似不可能的连续的旅程。”

懂延时摄影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平时我们也就玩一玩定机位、轨道或是大范围。能熟练运用这种技术的人也没有几个。它涉及到用许多相机同时拍摄一个场景,混合运用不同的镜头,让你从一个镜头像水一样自然地流向下一个。

摄制组幕后故事:

《地球脉动2》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第一次以非常近距离的视角让观众更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纪录片中的拍摄对象,那些可爱和可怕的动物都好像能让我们触手可及。如果你观看的原画质的视频,还会有一种超现实的感受,动物眼睛的瞳孔、甚至毛发,都能让你看的一清二楚,让你不禁会问“这是3D做的???”,然而并不是。

卧底+伪装

2013年BBC推出了《卧底企鹅帮 》,我们才第一次了解到他们拍摄纪录片原来是这样接近动物的!制作动物机器人,把摄像机装在机器人里,在进行远程遥控拍摄。制作团队将50台摄像机,放在假企鹅和假石头里,就像这样:

还有这样:

连企鹅蛋他们都不放过!!!

与蠢萌的企鹅不同,北极熊要聪明的多。之前有一个在挪威拍摄的摄像头就惨遭大熊的巨手:

南极登岛

这次他们在扎沃多夫斯基岛的拍摄行程中,制作团队就用了一年的时间进行规划。最终的登岛却是十分艰难,他们先在距离岛岸几百米外停好游艇,再换为气垫船,在巨大浪头的12分钟间隔时间内,完成一次登岛,运送一些摄影设备,就这样来回往复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运送完所有需要的拍摄器材和物资。

金雕视角

在山脉这一集中,为了在喜马拉雅山区找到雪豹的足迹他们可是煞费苦心。个人与山地动物接近是一个异常困难的任务。 导演Justin Anderson提出,使用新的远程摄像机陷阱技术,于是“山脉”拍摄团队在世界各地的高山建立了超过20个摄像机陷阱,大部分都是为了拍摄高山大猫。没有哪个小分队的挑战比得上在喜马拉雅山的,他们不得不等上几个月,最终以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方式捕获了这只“山上的幽灵”。

当然,阿尔卑斯山的金雕团队也不轻松。他们分为两组然,一组在零下20度的山间静守100多小时捕捉画面,另一个航空组则通过直升机和专业滑翔伞飞行员(摄像师和飞行员均需爬上勃朗峰的3000多米处)在高空捕捉金雕在群山间的飞行画面。

为了拍摄到模拟金雕视角的画面,他们采取了两种办法:第一,让滑翔伞飞行员带着摄影师,摄影师在前面拍。

第二种则是,用专门训练的金雕。Jaques-Olivier Travers是一个猛禽保护者,他训练老鹰。他给一个年轻的金鹰身上绑了一个微型4k“口红”摄像机。老鹰返回的镜头让我们得到了从高处飞翔的鹰的角度。这感觉就像是飞行在阿尔卑斯山上5000米的高空。

树顶飞行

在丛林这集中,我们会发现百分之九十的丛林动物生活在一百英尺以上树冠的位置,那摄影师们怎么够到那么高的位置进行拍摄的呢?——无人机。

当然不是普通的无人机!事实上,他们也从没有尝试过把挂有巨型RED的六轴飞行器升到树顶,无人机和摄像机害怕下雨。所以他们求助了无人机飞行专家 Guy Alexander 和摄影师Ewan Donnachie,他们有超过10年的无人机拍摄经验。他们设计了一种特殊的“丛林法则”无人机,可以让无人机携带重型摄像机。奥秘就在于,他们将摄像机放在顶部而不是挂在底下,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树冠上向上看,拍摄到那些动物活动的画面。

在哥斯达黎加的丛林中,他们找到了一些完美的地方。高大的树木与附生植物之间存在些间隙,他们飞行无人机向上穿过周围几条清晰的路径最后通过冠层。最终就得到了像我们看到的那样,以一只鸟的视角逐步带我们“飞出”丛林。

蝗虫大军

全球最大的虫群——蝗虫群竟然是由小鲜肉研究员和摄影师们的双手引诱来的,最后终于拍到蝗虫大军飞过的场景之后激动到想在虫群中裸奔!

【本季完整拍摄花絮】请看下面视频:

总之,BBC就是这样总不时地为我们带来一些惊喜,在我们看得目瞪口呆直流口水的同时,别忘了,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都痴迷于纪录片中的场景,赞叹动物的神奇,生命力的旺盛,然而当看完之后跳出片子,我们又不禁长吁一口,感叹道地球、自然和生命的伟大。这样一个让我们充满好奇、未知的、令人敬畏的、有着数量如此壮观的其他物种和生灵的 地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护她呢,她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样的纪录片,让我们爱地球爱得发自肺腑!

(本文大量图片及信息来源于BBC官网Planet Earth专栏:www.bbc.co.uk/programmes/p02544td)

下面就时福利啦~~~~~

这么好看的纪录片怎么能因为没有腾讯会员或者将就在线观看的画质呢!?一定要看1080P蓝光版啊!!下载下来收藏好,放在十好几寸家庭影院上看才是硬道理!

所以,点击右上角转发到朋友圈并关注我们!回复“地球”即可获取1080P蓝光高清影片资源,亲测能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