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军事纪实香港回归20年是哪一集(香港的空中美景香港回归20年|他在高空看过许多人没见过的风景)

致香港回归20周年

7月1日即将迎来香港回归20周年。20年来,南方电网公司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两地电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对港安全可靠送电,助力香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累计输港电能337亿度

减排二氧化碳2700万吨

目前,南方电网与香港通过11回输电线路相联。大亚湾核电站每年将发电量的80%通过南方电网输送给香港,由广州抽水蓄能电站配合香港调峰,保障电网安全。

南方电网对港最大输电能力已达到160万千瓦。截至2016年底,大亚湾核电站通过南方电网累计向香港输电337亿千瓦时,约占其总用电量四分之一,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00万吨。

“标题,请秒刷或修改文字

很多人看不到也不知道的是,保供电的背后,有这么一群默默耕耘的工作人员……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我在高空看过许多人没见过的风景

这份工作于我而言:痛并快乐着。我总是和年轻人说,这是一份很自由很光荣的工作。因为可以见到许多人见不到的风景,感受孤独之美。正因如此,我们输电人员性格都很豁达。

——黄振梁(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线路六班)

黄振梁 供图

我叫黄振梁,我是1986年参加工作的,应该算是深圳局最早一批的线路工吧。1992年,400千伏核深线建成投运,成为深圳电网最早的一条400千伏线路。我有幸和同事们一起参与了核深线投产验收。

黄振梁 供图

那是深圳输电人第一次验收400千伏输电线路,也是第一次开展高空走线验收。当时去了两个组去验收(有一组是去验收同时投产的沙深线),每个组4个人。6、7月份的深圳天气很炎热,由于山高路远,一大早出发到现场有时都快中午了,体力消耗非常大,每天只能走三到五档。后来索性就住在了附近,以便一早就上山工作躲开太阳。核深线的杆号牌也是我们安装的,由于附近都是荒无人烟的高山,山路崎岖,光上下山就要四五个小时。因为天气炎热,一些人甚至虚脱和中暑了。

黄振梁 供图

由于核深线导线规格采用的是240截面的(一般400千伏电压等级导线横截面积在630平方毫米以上),比较细,走的时候很容易晃动,让人深一脚浅一脚,一不小心还可能倒挂在线路上,特别惊险。不过,虽然那是深圳输电人第一次参与400千伏架空线的走线验收,但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走线人才,自此之后走线验收也成了我们输电管理所的一个优良传统,现在学习走线技能也成了输电所每年入职的新员工的一门必修课。25年光阴荏苒,传统人力巡检与新技术手段的结合,也使得走线验收工作有了“今非昔比”的大变样。

黄振梁 供图

核深线的走线验收成了我工作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走线验收”,前后走了一个多月,现在有了无人机技术的引入,走线验收就快多了,人工只需要走两个杆塔之间的线路部分,塔身的巡视就由无人机来完成,效率高了不少。近年来深圳供电局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探索改进运维模式,大大提高了运维效率和精益管理水平,为保障核深线的安全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最初开展班组之间的滚动运维,到集中运维,再到网格化运维、差异化运维, 2015年开展“人巡+机巡”运维模式,2017年结合无人机、直升机、在线监测等方式对400千伏核深线开展精细化运维。

我本人先后参加过1997年香港回归、2007年香港回归10周年、2012年香港回归15周年三次重要保供电,今年的香港回归保供电我也会和同事们一起坚守在岗位上。

运维技术越来越先进,保供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我感受到了能够参与香港回归保供电是一种光荣,更是一份责任,我会一如既往地发扬好深圳输电人的优良传统,发挥自己经验优势,与年轻辈一道为保证深港电量通道的安全运行尽好自己的责任。 我已经在调度岗位工作30年了

在电网工作,最忙碌的是刮台风期间,工作量十分大。最感快乐的时候是处理完故障以后。因为徒弟很多,大家都叫我“能哥”的时候感觉很自豪。对家人比较愧疚,因为调度员要长时间工作,陪伴家人的时间比较少,也感谢家人的支持与理解。

——黄冠能(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

我叫黄冠能,1984年电校毕业后就去了惠州龙门供电局,在调度岗位工作。1989年从惠州调来深圳供电局,现在一转眼快30年了,我一直在系统运行部调度岗位。目前我是公司所有在职员工中唯一在调度工作了30年的人。

时间过得真快,回想起20年前香港回归保供电,一幕幕好像就在眼前。

2000年之前,我们值班调度员一直都只有2个人。香港回归那时候,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安全供电,领导特意安排了3个人值班,2个人加班,不过工作电脑呢,还是只有3台。

公司高度重视香港回归保供电,我记得那时候除了增派人手,还把我们调度从人民桥旧楼的11楼搬到了新楼的21楼,从此以后,我们就有了LED大屏幕,工作更加直观和方便了。  

当年保供电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种既兴奋又紧张的复杂心情。那是深圳供电局自成立以来最大最重要的一次保供电,自己能参与其中,并顺利完成保供电任务,非常自豪。

之后还有一次保供电也让我印象深刻。2003年,非典在广东蔓延,形势不容乐观。为了减少在公交等公共场所被传染的危险,公司安排我们白天来单位上班,下班就直接去迎宾馆。也相当于一种主动“隔离”吧!为了预防固定电话话筒交叉感染,当时我们每人一部电话,上班带过来,下班拔了线带走,就像熊猫一样被保护起来。这也是实在没办法了,因为调度员也就那么几个,一旦病倒,其他人也顶不上来。我现在还记得,那时候我们被其他部门的同事笑称为“深圳电网重要资产”。

20年间,我们深圳电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97年香港回归时,深圳电网网架还比较薄弱,只有1座500千伏变电站深圳站, 4座220千伏变电站(水贝站、梅林站、中航站和西乡站)向市区供电;10千伏配电网各区局没有发电车,也没有配网自动化系统;我们调度人员保供电经验也相对欠缺。

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深圳电网已成为全国第四个负荷超千万的特大型城市电网, 500千伏变电站有6座, 220千伏变电站有45座,各区局都配备了应急发电车,10千伏配电网部分线路实现了合环转供电。这对我们调度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我已经在调度岗位工作30年了,经历了多次重要的保供电工作,但眼看香港回归就要20周年了,我依然不会松懈,将会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细致的工作态度,带领着我的徒弟们,全身心投入到香港回归20周年保供电工作中。

干一行懂一行,我就只爱这一行

干这一行懂一行,我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许多状况在现场一眼就能判断问题所在。现在最想和年轻人分享的是:学到技能是自己的本事和财富,不能混日子,要多学多干。

——郭永淳(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运行部)

我叫郭永淳,我是1982年参加工作的,工龄已有35年了。从那时开始我先是在220千伏水贝变电站工作,后来在深圳“走南闯北”,深圳的变电站基本上都待过。

深圳变电站是深圳电网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也是南网系统唯一一座与香港相联的500千伏枢纽变电站。1992年该站建成投产时,我就在那里工作。

回想起1997年,那时候在回归前一个月我们都在站里做准备工作,基本没有回过家。回归后一周才解除保供电紧张状态,可以说每一天都十分紧张。当时都有保供电方案,但没有现在使用计算机那么方便,每份方案都是用打字机敲出来的。记得那段时间每天对供电设备进行巡视,由于当时正临香港回归特殊时期,7月1日那天从平日巡视的两次改为每小时巡视一次。

多年来,我亲眼见证深圳电网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初期电网较弱,电源不足,一周有三四天都要停电压负荷。供电能力不断提升,220千伏变电站从原先3台12万伏主变到现在4台24万主变,容量翻倍。大多数变电站都实现了无人远程监控,以深圳巡维中心为例,1997年的时候是19个人管理4座变电站,现在则实现了28人管理13座变电站。计算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用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以前老式变电站还需要人员24小时值班,如今的变电站几乎无人值守,只需定期巡视,效率更高、要求更严、理念更先进。设备升级了,就有效地实现了精益管理。

我和高压铁塔打了近40年交道

 何文浩 摄

科技的发展让巡线变得更专业化、规范化,同时也为保供电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坚实的科技基础。

——李广有(南方电网广东惠州供电局输电管理所退休职工)

2012年10月31日,广叔退休前,带着徒弟最后一次巡视500千伏核惠线。 何文浩 摄我叫李广有,今年62岁。我16岁参加工作,直到55岁退休,一直都是从事线路巡视工作,可谓和高压铁塔打了近40年交道。从核惠线建成投运开始,到我退休这十几年,我看管这条线路就看了十几年,鞋子都不知道走烂了几双。核惠线是保供电的重要线路,每次保电都少不了它,香港回归、奥运会、亚运会、省运会……

休息中,广叔给徒弟讲巡线的注意事项和技巧。何文浩 摄

500千伏核惠线于1995年随同当时的广东省重点工程项目、粤东第一站“500千伏惠州站”一同投运。核惠线不仅承担着把大亚湾核电站的电力输送出去,更肩负着对港供电的“重任”。核惠线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把核电站的电送出来这么简单,他的安全运行与否,关系到香港的用电安全,因此,它的投运不仅仅是线路工程,也是政治工程。

那些年的巡线路上。何文浩 摄

以前的保电特巡特维,都是靠肉眼观察,哪像现在有那么多设备辅助。以前我们这些老一辈的巡线,身上就一壶水、一个工具包,包里一个本子一支笔,能有一副麻布手套带着爬杆都是豪华配置了,现在则有测距仪、测温仪、无人机、PDA等等。随着无人机在线路运维方面的不断深入运用,电力线路运维的传统技能“望闻问切”正濒临失传。望就是望远镜,查看线上有没有鸟窝、飘挂物之类;闻就是听线路的输电爆闪或者电流声,听听是否正常;问这个比较玄,就是靠自己的直觉,凭借你对自己负责的这条线路的熟悉程度,感觉它有没有问题;切就是爬塔,这个就不用详细说了。老方法都是经验主义,误差很大,现在都是科技手段,不仅准确度高,尤其是无人机的运用,免除了爬塔的危险,还可以带电检查线路的运行状况。

 何文浩 摄

核惠线不仅仅是一条输电线路,更是通过一条线路,将两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两地情牵一线,不可分割。

香港回归20年,我们准备好了!

记者 | 林丹丹 黄雅熙 李斌 孙维锋 钟倩灵(实习生)

通讯员 | 陈洁 周薇 王艳春 何文浩 詹凌菲 王秋颖 丁卯

摄影 | (除署名外)钟倩灵(实习生) 林丹丹

鸣谢 |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 南方电网广东公司 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公司

长按二维码

选择最后一项【识别二维码】

即可关注@南网50Hz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