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永不停止脚步(南丰空中美景刘艳琴‖永不停歇的脚步)

永不停歇的脚步

◎刘艳琴

想来认识綦会长已有十几个年头了。那时候他还在职,是市政府的副秘书长,我则是一名普通教师,是寂寂无名的文坛后辈。因了我的一篇入选《散文选刊》的文章,綦会长不知怎么联系上了我,特意请我吃饭,当时的我真有点手足无措,好在綦会长人很和蔼,我的紧张感也就逐渐消散了。踏着綦会长搭建的桥梁,我这个文坛独行者便加入了烟台散文这个大家庭,认识了很多同行者,参加了一些散文学会组织的采风活动,在綦会长和烟台散文学会的鼓励和鞭策下,我与学会共成长。

因此,跟綦会长的接触也多了起来。

接触多了,我便从心底更加敬佩綦会长。

首先,从新闻写作到散文写作,綦会长成功转型。

别看都是写作,新闻写作跟散文写作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基本是两个领域。不仅是结构上有区别,单单语言运用这一项,就很难转变。新闻需要直白表述,简洁、干练,而散文恰恰需要含蓄委婉,讲究言近意远。在语言表达上,新闻和散文是写作上的两极。这也是很多新闻记者成不了小说或者散文作家的原因之一。更别说机关的事务性文章了,那更是与散文不沾边。

而记者出身的綦会长做到了。

这些年,綦会长笔耕不辍,先后在《》《人民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等各大名报名刊上不停地发表文章,还先后出版了《家住海边的日子》《心中的北斗星》《那条长长的胡同》等散文集,这第四部散文集《第一方红印》也已出版。这让也是写散文的我很是佩服。我知道,散文不是一个高产的文体,它需要可以敏锐发现题材的慧眼,它需要能够深度挖掘主题的心智,它需要持续高昂的起伏跌宕的激情,它需要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的驾驭题材的能力。一篇看似行云流水的好散文,要比虚构故事的小说难写得多。而精品迭出就更是难上加难。可是在綦会长这里,却能如此举重若轻,怎能不叫人钦佩!

第二、綦会长既是实践者,又是理论家,不仅自己写作,还提携后辈,为烟台散文的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綦会长自己写散文,散文越写越好,还把写作的体会总结成散文理论,以讲座的形式毫无保留地分享给烟台散文学会的会员们。能写好散文已经不易,再上升到创作理论的高度,真的不是一般写作者能够做到的。再把这种体会公开给同行,这需要无私的胸怀和不怕别人指指点点的勇气。而且,綦会长还创办《烟台散文》杂志,给散文幼苗一块肥沃的土壤,把散文新人那稚嫩的习作发在杂志上,并把写得比较好的散文推荐到著名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很多初学写作者从《烟台散文》出发,在綦会长的扶持下,一路地走上了文学道路。都说文人相轻,綦会长从没有过这个毛病,他是看到谁有成就都高兴,都祝贺的。

第三、綦会长的散文题材宽广,大气磅礴。

已经出版的《第一方红印》收录的散文,很多是历史题材和革命题材的。历史题材的散文,很容易写着写着就写成了学术报告;革命题材的散文,也易于滑入空洞乏味的口号中。要避开这两个陷阱,既要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又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还要有很好的表情达意的文笔,是很考验驾驭题材的功力的。《书生意气唱大风》抓住的是王懿荣及其家人的人品情怀去展开,而没有详写他怎么研究甲骨文;写方方面面都有功绩的苏东坡却只从他的“游说”成果深入挖掘,避开了谈论他的文学成就这个窠臼。不能不说,这样的历史散文,在构思上是下了大功夫的。

第四、綦会长的散文歌颂真善美,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他赞颂为百姓疾苦奔走呼号、到处游说成了“碎嘴婆”的苏东坡;他讴歌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抗敌不成宁死不屈的书生王懿荣;他赞美明代首辅毛纪廉洁正直宁可辞职也不改变气节的崇高情怀、给毛纪为国为民打造“铁打的莱州”的树碑立传;他满怀深情地讲述山东第一个抗日政权的领导者、胶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郑耀南那惊心动魄功勋卓著的短暂人生……他也赞美平凡人的善行义举,那些福山籍的大小华侨为福山的民生建设捐款捐物深深感动了他,他浓墨重彩地书写这些人的赤子之心,一一记述他们对家乡的大爱。

他更是不厌其烦地描述胶东的美景,真诚地倾诉他热爱家乡的一片赤子之情。他写我们熟视无睹的岱王山:“岱王山高耸入云,山上雕塑的老寿星,有梅花鹿相伴,手持拐杖,笑看云起云落。岱王山脉飘然南去,如苍龙飞奔。目光所及的凤凰山上又建凤凰新阁,与海中的黄海明珠遥遥相望,使城市更添亮色。”他为家乡莱州编写历史丛书, 弘扬 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为有这样一片“伟岸的高地而骄傲”。

他为江西南丰的蜜桔歌唱,他为四川广汉的五彩路歌唱。“东沙角啊,你是滔滔东海里的一块璀灿的宝石,你是巍巍岱山岛上一盏耀眼的明灯。”这是他在为舟山群岛上的东沙角放歌;“抬头望向空中,三亚闹市的上空,竟有一轮皎洁的月亮,像是一个巨大的银盘,它的身旁是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的羁绊。于是,那银光就一泻直达南国的地上,镀亮街市、镀亮椰树、镀亮熙熙攘攘的芸芸众生,产生了大都市里奇绝的月色。”这是他在为三亚的月色鼓掌;“八月中旬的塞罕坝,已是秋色一片,它呈现出的是一派壮丽的北国风光:高远的天空蓝得浓烈、鲜亮,几丝丝白云若有若无地悬在空中,像是新娘经不住蓝天的诱惑抛上去的婚纱。”这是他为塞罕坝的秋色吟唱……

都说“文如其人”,我深以为然,所以我喜欢从作品去推断人,且几乎能毫厘不爽地抓住作者自己都未必意识到的一些思想深处的点滴波澜。读了綦会长的诸多作品,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写作者的质朴、真诚、坦荡、执着、善良和仁爱,既没有故弄玄虚的虚伪,也没有哗众取宠的虚夸,更没有搔首弄姿的谄媚,骨子里还是新闻人的独立人格、文人风骨和书生意气,这种品格,在当下某些自诩为文人的“文人”中,已经是奢侈品了。作为文人的我们,当以綦会长为榜样为骄傲!

正如綦会长所说“人生没有退休。人生是一个不断前行、不停奋斗的过程,我的生活常态就是读书、写作和讲课”。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本身就是值得敬佩的,何况还这么有成就。我是做不到的,所以,我更是一直在给綦会长竖大拇指。同时,也希望会长身体健康,多出优秀作品,以享后辈。

(摄影: 张虎)

作者简介

刘艳琴,吉林长春人,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烟台工贸技师学院教师。教书之余,致力于写作,散文为主,涉猎小说、诗歌等,现已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山东文学》《雨花》《辽河文学》《雪莲》《青岛文学》《家长里短》《当代文苑》《当代小说》《三峡文学》等杂志,以及《齐鲁晚报》《烟台日报》《徐州日报》《彭城晚报》《烟台晚报》《今晨六点》等报纸副刊发表散文和小说若干篇,有文章收进《2006年度散文选》《2006随笔精选》和《感动你一生的散文》中,2012年获中国第一届教师文学奖散文一等奖。现为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苏轼研究会会员,曾应邀去徐州苏轼研究会讲学,接受徐州《彭城晚报》、徐州电视台的专访,并在《彭城晚报》文化大讲坛栏目两次整版发表有关苏轼研究的文章。

壹点号 烟台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