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避暑胜地的原因(贵阳空中美景园贵阳:避暑之都为何让人心服口服?)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为 24℃……是什么让贵阳成为「避暑的天堂」?
青山为邻,绿水为伴,贵阳人,因为环城林带,正享受着生态和发展两大红利。
这座城,是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层峦叠翠,万木参天。
这座城,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郁郁葱葱,满目皆翠。
如果从空中俯瞰这座城,就能看到绿带环绕,朝气勃勃,生机盎然。
她,就是贵阳环城林带,这座城的绿色屏障。
贵阳环城林带,总长 374 公里,总面积 218 万亩,是「林城」称号的由来。
20 世纪 50 年代,贵阳首次提出环城林带建设,丹青由此而绘。当时,贵阳森林覆盖率极低,加之是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石多土少,保水能力差,植被恢复极难,放眼望去,市郊多是濯濯童山。
贵阳人向荒山进军,形成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群众造林。最壮观的一次,20 万人同时在山上植树。1958 年,长坡岭林场、顺海林场和孟关林场成立,国有林场造林正式拉开序幕。林场的职工们,一大早就穿上双解放鞋,包个冷饭团,带着锄头铲子,朝着荒山进发。
山,在变绿。到 1990 年,总长 70 公里的一环林带基本形成。
1996 年,息烽、修文、开阳和清镇划入贵阳市管辖。随着管辖范围拓展,第一环林带已经难以支撑起贵阳的绿色屏障。
2000 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第二环林带,规划新建 30 万亩公益林。
贵阳林业人勇担重任,继续探索新的造林模式,在全国首创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形成了社会共办林业的局面。
2005 年,贵阳林业人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通道绿化等项目持续推进,最终形成总长 304 公里,面积 193.65 万亩的第二环林带。
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由此而成。
有一种「空气维生素」,叫负氧离子。
在贵阳城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就有 2000 多个负氧离子,「天然氧吧」大大提高了市民的睡眠质量。这些负氧离子,便来自环城林带。
贵阳有维管束植物 2606 种,脊椎动物 439 种,它们中大多数生长和生活在环城林带当中,越来越多的猕猴、鸟等动物愿与人和谐相处,这是环城林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的贡献。
环城林带,为贵阳涵养水源 30738 万吨/年,固土 285.16 万吨/年、固碳 36.8 万吨/年,释放氧气 85 万吨/年,每年的生态效益价值超过 10 亿元。
2002 年,贵阳彻底摘掉「酸雨城市」的帽子。此后,这座城以「林城」和「中国避暑之都」的全新名片呈现在公众面前,旅游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林业人种下的生态优势,正在释放难以想象的绿色红利。
时至今日,贵阳依托环城林带资源,建成以市民休憩、锻炼、赏景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等 1000 多个。
贵阳两大环城林带产生的巨大生态效益,使贵阳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生态安全保障,也使「爽爽的贵阳」成为名副其实的「森林之城,避暑休闲胜地」。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