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悬空寺」是一个什么景点,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和历史典故?
如果要说中国古代建筑
中最奇特的,那绝对是山西恒山西侧的悬空寺莫属。
悬空寺位于恒山金龙峡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恒山第一奇观,是国内仅存的释、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根据资料介绍,悬空寺是北魏时所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该寺建在如斧劈刀削一般离地面50多米的悬崖上,整个建筑都悬在半空中,那些层层叠叠的殿宇犹如粘贴在上面。所有建筑只有数十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将其撑住,很像“危楼”,但悬空寺却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地震、雨水侵蚀,1500年来始终屹立不倒。
这样的建筑奇观用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人们观后唯有惊叹,赞叹!!!
在悬空寺景区的瀑布前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上书“云边觉岸”,左边两列落款为“宣慰使孙公亮在浑源州西二十五里画锦山之阳”。
从这块石碑中的落款“宣慰使孙公亮在浑源州西二十五里画锦山之阳”,可以推测当时悬空寺所在地距浑源州的距离为二十五里,而现今的翠屏山
还曾被称为“画锦山”。另外,其中的“在浑源州西二十五里画锦山之阳”还使用了我国古代表示地理方位的最常用方法——阴阳法。
对于地理方位的表示方法,我们现在一般是利用东、南、西北、中等方位名词作为基本方位,另外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中间方位方位名词表示,其实在古代表示地理方位就比较复杂,除了用东南西北等表示地理方位以外,譬如以阴阳表示、以五行表示等,大致有以下十种方法。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以阴阳表示。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逞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许慎《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进一步指出:“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带有“阴”或“阳”的地名,正是体现其地理方位,如:“华阴”在华山之北,“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淮阴”在淮水之南,“汉阳”在汉水之北“洛阳”在洛水之北……。
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石碑落款中的“画锦山之阳”也是采用了这种阴阳法来指明题词者当时所在的位置,即画锦山(翠屏山)的南边(阳面)。
二、以五行表示。五行通常被认为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到了汉代,五行与地理方位组成了配合关系。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篇曰:“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属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
三、以四兽表示。古人以苍龙(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兽”分别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即“四方四神”。班固《白虎通义》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苍龙或青龙,以一条腾龙为图案。朱雀,以一只飞鸟为图案;白虎,以一只跃虎为图案;玄武,以一条蛇缠着一只乌龟为图案。我国古代宫城的四方城门以及桥梁、湖泊等也常用四神兽来命名,如青龙镇位于东海之滨。长安、金陵等,其北门称玄武门,南门称朱雀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南京朱雀桥,东晋咸康时所建,为横跨秦淮河的浮桥,又称南航。南京的玄武湖位于钟山之北,东晋初年曾被称为北湖。
四、以八卦表示。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图形符号。八卦排列顺序一般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与地理方位的配合关系是:震代表东方,离代表南方,兑代表西方,坎代表北方,此为“四正”;巽代表东南方,坤代表西南方,乾代表西北方,艮代表东北方,此为“四隅”。
其他的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此刻,站在翠屏峰下仰望着悬空寺,这座被《时代》周刊列入世界上“十大最奇险建筑”便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没有陪衬,没有遮挡,高高独悬在空旷的悬崖峭壁上,犹如一条奋力腾飞的巨龙,驾驭着千年的历史风云向每一位来到它脚下的观者袒露出传世千年的雄姿。
悬空寺的选址之险,建筑之奇,结构之巧堪称“世界一绝”。“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等词当然受之无愧,但这毕竟是神化了,因为我眼前的这座建筑并不是传说和神话中玉宇楼阁
,而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由人而建造的,所以还是用“奇、悬、巧”三字来形容比较贴切。所谓“奇”,将一座规模如此大的寺庙建在悬崖峭壁上,如同天上的玉宇楼阁,这当然是一件奇事。
所谓“悬”,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这句俗语反映了人们对它的“悬”的感受;所谓“巧”,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
让我们从左到右来依次欣赏这座神奇的建筑。首先是“一院两楼
”的院。从山川下进入楼阁,首先得经过长长的台阶路进入这个院子,院子建在凹进的悬崖之下,以石块垒成高高的台阶状地基,以便与后面的楼阁衔接。寺院的设计也十分精妙,前后都有精致的小阁楼予以呼应。
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桅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我国传统建筑的格局。
在悬空寺刚刚建造时,位于最高处的三教殿距离山脚的高度是90米,后因洪水泛滥河床淤积,一千多年过去后,地面抬升,距离三教殿的高度不到60米。二十年前,当地有关机构组织开展对悬空寺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共完成河床清淤20万立方米、现在寺距谷底的高度恢复至80米左右。
悬空寺的选址可谓“天造地设”。悬空寺所在的翠屏峰从侧面看是一个凹进去的弧形,从正面看也是一个凹进去的弧形。悬空寺恰好处于这两个弧形线的交点处。崖顶象一把伞,挡住雨水,挡住滚石,崖壁和崖顶的弧又使阳光直射平均每日2小时。风蚀、雨侵、日晒都对其构不成损害。由于金龙峡谷的出口狭小,大风吹进谷底带走了溪水的水汽,但悬崖的凹处却缓和了风势,使悬空寺避免了水汽而通风干燥。
从北魏至今,这座承受了千百年风霜雪雨的千年古刹,引得无数人前来 ,观看这座巧夺天工的建筑。古代诗人曾形象的赞叹悬空寺:“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而英国的一位建筑学泰斗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从南到北(照片中是由左至右)依次是寺院、南楼、长线栈桥和北楼,顺着山体的结构依次升高。即使用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眼光来看,悬空寺的修筑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理条件。悬空寺所在的崖壁断层面的岩层南低北高,坡度10至20度,由致密的竹叶状石灰岩
和具层理构造的沙砾岩、页岩交错叠加构成。在修建时为了保证方形石洞的牢固可靠,石洞沿着致密的石灰岩底层开凿,因此,悬空寺建筑群不是水平分布,而是南低北高,和地层走向一致,看上去和大山的纹理和谐一致;据此也证明北魏时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在悬崖绝壁之上修筑栈道的技术。
这是悬空寺的南楼,南楼内高三层,长约8米,宽约4米,有纯阳宫、三官殿、三教殿和雷音殿。最下层的纯阳宫也称吕祖庙,主要供奉的是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中层的三宫殿是悬空寺整个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殿,殿内塑像为明代的泥塑珍品;三官指赐福于人的天官,赦罪于人的地官,为民解厄的水官。泥塑最高约2米,是悬空寺最大的塑像,下面左右均为侍女和老少臣子,天蓬元帅,龟蛇二将
。最上层的雷音殿是佛教殿堂,位于南楼最高处,佛教认为佛祖释迦牟尼弘扬佛法时,声音如雷鸣般响亮,所以称雷音殿。
上图是悬空寺的长线桥。长线桥位于南楼和北楼之间,长约10米,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供佛。长线桥将佛庙、楼宇等景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幻、奇险、奇巧的景观。
这是悬空寺北楼。北楼高三层,长约为7米,宽约为4米,分别为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五佛殿位于最低层,供奉五方佛而得名。观音殿在楼中层;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悬空寺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
的崇高境界。
说实话,我估计不少人行走在这空中楼阁上都不免心惊胆战。其实,当初修建悬空寺的时候,并没有现在看到的这些支撑着寺庙的木头(悬空寺属于木质框架式结构),就如同南方的少数民族建造的吊脚楼一样。但在悬空的地方行走总不如脚踏实地让人安心。心灵与房子一样,需要支撑,尽管寺庙已经是心灵最好的支撑体了,但人们如果行走在没有支撑的空中楼阁中,心里肯定是忐忑不安的。于是聪明的建造者才在楼阁下安装上了看似起支撑作用的木头,让人们可以放心地在寺中走动。只是那些木头没有起到真正的支撑作用,只是一种“摆设”,真正的支撑作用点在插入石洞的木梁上。
抬头仰望这座神奇的建筑,遥想当年,几根木材,几条绳索,几把凿子,没有使用一个铁钉(现在看到的角铁和铁钉都是后来为了加固而增加的)居然能如此巧妙地利用翠屏山的地形山势,建造出如此宏伟的建筑,我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所折服。
在当今这个万事速朽的流沙时代,能够留存到现在的不朽古建筑和鬼斧神工般的传统工艺愈发弥足珍贵。仔细比较分析它的结构,我觉得1500多年前的建设者们可能采取了这样的施工方法和工序:利用翠屏山陡崖的竖立锅底形地貌,即上下向外突出,中间凹陷的特点,在山崖的中部内凹处开凿岩龛扩大建筑进深空间,并直接以基岩为建筑底座,减少了悬空的面积;再在崖壁的岩石上开凿出方形的石洞,插入木质横梁为基,其中让横梁坚挺的奥妙是在横梁插入端的顶部钉入一个三角形的木楔,形成如同现在建筑施工中所用的膨胀螺丝的效果,横梁愈向石洞内插入,木楔愈向横梁顶端深入,顶端愈膨胀,横梁与崖壁结合愈紧密,故难以松动,足以保障建筑的悬空部分具有牢固的底座这种“半叉飞梁为基”的建筑原理,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土木工程学上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