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2米乘以1米8是多少平方(鹿寨空中美景站在棉花天坑326米的天梯之上,我想到一部电影)

1

棉花天坑,位于广西罗城,坑深326米,悬空天梯共两条,分别是去程(长180米)和回程(长210米),均是用镂空的木板连缀而成,回程中间部分,是玻璃板,那一段,也是全程视角最好的部分。

这是广西首座悬空天梯。

其他地方的高空玻璃栈道,通常是半封闭的,人走在上面,隔着玻璃看到下面的景观,只要不是很恐高,惊险系数其实很低。

而镂空的木板悬浮在空中,两边虽有扶绳可抓,身上也有安全索,但毕竟每走一步都要看着脚下,不可避免地会看到下面的深渊,所以,的确也是相当考验人的胆量。

而且,通常不能原路返回,特别是身后有人的情况下。

走,还是不走?

对我来说没有悬念,内心没有一点挣扎和纠结。

走了很多玻璃栈桥和高空索道,基本上如履平地,看到难度系数略大一点的,没有理由不挑战一下。

最开始的一段距离,下面是平地,踏出半空的那一步,才是最关键的。

前后都有人,天梯在不断摇晃,而且到了中间,由于风大,摇晃得更厉害,我在后面自己走的时候发现,即使是没有别人,天梯也会在风中晃动。我倒没想过后退,琢磨了一下,已经想好了对策。

每一步踏出去,都很稳,两手抓住扶绳,晃动的时候,身体保持好平衡,呼吸匀速,心静如水。

中间也试图取出手机来拍下照片,不过第一次走的时候,由于晃动得厉害,而且放手机的衣袋也是被安全绳给绑住部分,取出不便,所以拍了几张就作罢了,安安稳稳地放回去,全神贯注地走天梯。

按规定,上天梯的时候是不允许带手机的,因为我们是媒体,有拍摄任务,所以破例,不过在那样的高空,一个拿不稳,手机是有可能掉下去粉身碎骨的,所以不带为宜。

在回程中玻璃板上站着,望向两边,一边是悬崖,上面建了悬崖酒店,还有几个竹编的像是鸟笼一样的东西,导游从身侧过来,说那个是将来喝咖啡的地方,想想倒也真是挺有意思:在那样的位置一边喝咖啡,一边看天梯上的行人和对面的风景。

我想起电影《徒手攀岩》,越发感觉到亚历克斯·霍诺德的伟大,普通人在安全措施完备的天梯上都感觉到心惊天战,而他则是在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攀岩。风声在耳边呼啸而过,我思考的是亚历克斯在攀岩过程中的心无旁鹜,的确,在高空行走的过程中,人的大脑里没有余暇思及太多,全神贯注于全身的协调性、动态中的平衡,手要抓紧,脚步要稳,但都不能太用力,而是需要保持一种“举重若轻”的状态。如果要停下来看风景,那就更要注意掌握好平衡,因为自己不动,但天梯也在动。

因为看过《徒手攀岩》,所以,它会成为我的精神力量,让我在高空中,更贴近亚历克斯,更能体会他的精神境界,我不会成为攀岩界高手,但他的精神会感召我成为自己专业领域的高手。

有些时候,的确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为身若不临其境,有些事情,就无法有切身的体会、刻骨的感受。

这,也是我不断旅行的意义之一,它实则是一种靠近,靠近大自然,靠近历史,在丰富体验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精神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不断拓展到新的广度。

天梯,我来来回回,总的来说是走了三次(第一次走完了全程,第二次第三次都各走了回程中的一半),后面两次是基于拍摄需要,不过导演说我走的太稳了,不尖叫不害怕,不能体现出天梯的刺激性。

问题是,既然不害怕,还真不好演出来……秋叶这种戏精或许可以吧。

我很想看看秋叶大叔在天梯上鬼哭狼嚎的样子。

2

昨天一早从深圳出发,先到广州南,然后到鹿寨北,下午到达中渡。

是又到中渡。

月初时刚刚来过,今番又来。

天冷,街上萧瑟很多,上次,街上的摊子比较多,相当热闹。

遇到一位炸粑粑的老爷爷,推着车子回家,说天晚了收摊了,热油犹在滋滋响,各色粑粑也都很诱人,但看着他归色匆匆的样子,也不忍心叫住他,虽然,在寒风中吃个热炸的粑粑,应该很美好。

反复到一个地方,会不会厌倦?

这要看是怎样的角度。

比如每天都到一个地方上班下班,天天如是,会不会厌倦?

很多人会说厌倦,但是没办法摆脱。

所以才有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但如果,人到了远方之后,还是低头看手机,那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榕荫码头,坐在岸边,看着眼前的流水,在风中不断荡漾,映在里面的图案不断变幻。

导游小覃唱起山歌,没想到,旁边有几位阿姨还能和他对起歌来。

榕树下,渡口边,山歌声声,不愧是广西,一时间沉浸到刘三姐唱山歌的氛围中,似真似幻。

阿姨们来自柳州,一个个穿红着绿,打扮鲜妍时尚,说都是同学,有初中同学、高中同学,退休了不用再忙碌,大家结了伴到处玩。我说这样真好,这才叫生活。阿姨问我看她们像是多少岁的人,我说“三四十岁啊!”她们很开心,赞扬我会说话,说她们都是65岁了,我说“可真不像!”因为她们的确看着很年轻。阿姨拉着我,让我一定要去柳州玩,我说去过了,她们问去了哪时,我说了几个,她们说那哪够啊,我们柳州好多好玩的地方呐,拿出手机相册来指给我看,那种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全都写在脸上。

她们这样的状态真是很好,显见的不受儿女拖累,不用在把青春付给了单位之后,又再投入到给孩子看孩子的辛苦忙碌中,是人生中难得的自由态。

所以我想,怎么会有重复呢?

地方在变化,来的人也不一样,总会看到不同的人,听到不同的故事。

说到人,有个人不可不提。

他叫钟秀杰。

钟秀杰生于1877年,逝世于1941年,中渡人,故居就在南街,现在改成了养老院,我们上次来时,还进去参观过,老人们在里面打麻将、看电视,颐养天年。

钟秀杰1899年东渡日本,考察维新之道,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最早会员之一,1923年遵照孙中山先生的指示,返回中渡后任职县长,为革除以往县政积弊,废除苛捐杂税,特发布公告刻于石碑上,立于县府门前,与民众共同遵守。

相比老旧的钟宅,县政府可以说是中渡最亮眼的建筑了,在一片灰黑的建筑群中,独树一帜,帅气地屹立着,是整条街上最靓的仔无疑了。

晚年的钟秀杰,在家乡设立私塾,教授国学古文,以培育家乡学子为乐,著有《劝学新篇》、《鹰山山房集》等,还撰写了《义渡记》一文,刻石立于中渡东门洛江码头。

从县政府的样貌和钟秀杰的事迹,我感慨的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结果,明晃晃的立于面前。一个人如果思想不开放,可能会抱持大国思想固步自封,如同清朝遗老遗少。一个人如果手握权柄为祸乡里,如同《让子弹飞》里的马县长,那也是一种选择,而钟秀杰选择的是造福一方。

中渡如同摇篮,培育了钟秀杰这样钟灵毓秀的人物,又是他的归宿,安然地长眠于此。渡口的流水,流了千年,浪淘尽泥沙,淘不尽风流人物。

3

这次,钟秀杰故居大门紧闭,老人们早早休息,我们不能入内参观,但也没有遗憾,因为我们参观了隔壁的宅子。

主人在旅游局工作,带我们去过粤东会馆后,正好也到了下班时间,顺道回家。一看就是中渡老住家了。门楼很高,进去就是正厅,从门后出去就是院子,从外面倒真看不出宅子很大。院子里栽了很多花,有鱼池,还有很多年都没有见过的压水井,目前都还在用,可以把地下水抽上来,院落分几层,中间是餐厅,后面还有几间房子,我们叹息说,这就是家里有矿啊!

主人羞红了脸,谦虚说哪有哪有。

上次我们来中渡,就觉得这里的人幸福指数高,参观了这座宅子,更坚定了我们的看法。

工作单位不远,离家很近,中渡虽然不算繁华,但每年总有游人到来,特别是旺季,游人如织,5月28日的中渡庙会,由于热闹的活动、丰富的民俗,更是红火。日常岁月里,也许谈不上大起大伏,但日子静水深流,种花埘草,也是逍遥。

很多人羡慕我们可以游山玩水。

我们欣赏中渡人家的闲情逸致。

各有各的幸福,把握在手里的最真。

今天到白莲洞,穿过迂回曲折的洞中狭道,一路饱览钟乳石奇景,出得门来,柳暗花明,重见天日,在古人类挖掘遗址,隔着玻璃看过去,柳江人用火的遗迹,依稀可辨,人类穷尽无数时光,不断演化,科技不断进步,才能从原始人发展到今天,身为现代人的我们,离开手机就惶惶不可终日,又如何能够想像,当初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冒着生命危险狩猎、辛苦采集和耕种,是如何渡过漫长的岁月?

人若知道自己的来处,就像每一条河流清楚自己的源头,也就会少却很多迷惘,明晰自己的方向。

人也会变得更加勇敢、智慧,有力量。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