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大同上帝的教会判刑了吗(以色列空中美景先知再临:最“年轻”的世界宗教——“大同教”,及其位于以色列的“空中花园”)

1、什么是“大同教”?“大同教”是如何创立的?从这个过程了解一神教,简直刷新了我的认知

在巴勒斯坦常驻第二年的五一劳动节,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出游,办事处集体组织去海法参观大同教花园。

为解开心中疑惑,第一次去海法后我上网做了功课,知道了“大同教”的正式译名应该是巴哈伊信仰。

后来又读了一些关于巴哈伊信仰的材料,可以说,对巴哈伊信仰的研究和了解,刷新我对一神宗教的认识。

一神宗教,简单说就是认为只存在一个神,这唯一的神“创造万物又超越万物”。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世界三大宗教都是一神宗教。

巴哈伊信仰是新兴的一神宗教,发展到今天仅有150年余历史。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由于历史久远,已融进了太多有待考证的传说和神话,相比之下,有关巴哈伊信仰的史料详实、清楚,对研究和理解宗教的起源很有参考价值。

巴哈伊信仰创立于波斯(即今天的伊朗),有观点认为该信仰起源于伊斯兰教什叶派。

简单地说,其创立过程是这样的:

1844年,一位原名叫作阿里的波斯年轻人自称是巴孛,并宣称神的使者将再次降临人间,给全人类带来新的启示。

巴孛的言论迅速传播,引起当权者和宗教人士的不安,并被视为异端与威胁,巴孛和他的追随者因此遭到迫害。

1850年,巴孛被处死,火刑。

巴孛殉道后不久,他早期的追随者——已被投入地牢的德黑兰贵族巴哈欧拉,宣称自己就是巴孛所说的神派来的使者,他在狱中接收到神降下的启示。

巴哈欧拉出狱后被驱逐出境,开始了40余年的流放生涯,从波斯辗转奥斯曼帝国的巴格达、君士坦丁堡、阿德里安堡,最后被监禁在今天以色列境内的阿卡。

阿卡是当年奥斯曼帝国发配重犯的地方,巴哈欧拉在那度过余生,客死他乡。这期间,巴哈欧拉致力于创立并完善被他称为巴哈伊信仰的新宗教。

渐渐地,阿卡成了巴哈伊信仰的传播中心和圣地,不少巴哈伊信徒不畏旅途漫长艰辛,专程前往阿卡拜见巴哈欧拉。

海法位于阿卡以南,经过四次的探访,巴哈欧拉指示长子阿博都巴哈在海法的卡梅尔山为巴哈伊信仰先驱——巴孛建造陵寝。

巴哈欧拉逝世后,阿博都巴哈继任巴哈伊信仰的领袖。海法、阿卡继续保持着巴哈伊信仰中心的地位。阿博都巴哈完成了父亲的遗志,历经波折将巴孛的遗骨从波斯帝国迁至海法,安葬在卡梅尔山。

阿博都巴哈逝世后,他最年长的外孙守基阿芬第继承他的事业,继续履行着传播巴哈伊信仰的使命。

与其说守基阿芬第是一名宗教领袖,不如说他是一位卓越的管理者和执行人。他工作勤奋,非常具有开拓精神。他在海法成立了巴哈伊世界中心,处理巴哈伊信仰的管理、行政、协调、联络等事务。

他将巴哈伊信仰的经典著作从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翻译为英文,详细阐述其涵义,并与世界各地的巴哈伊信徒和团体通信,指导他们理解与践行巴哈伊信仰,还做出了在海法和阿卡建造巴哈伊花园的规划。

他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去世后,巴哈伊信仰的领导者由个人转变为选举和任命产生的集体。

阿芬第所做的这一切,有效地促进了巴哈伊信仰体系的发展,推动巴哈伊信仰在全球的传播。

2、巴哈伊信仰为什么又被称为“大同教”?

巴哈伊信仰的三大核心是:认神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家。

具体教义包括:独立探寻真理、宗教与科学的和谐、男女平等、谴责一切形式的偏见、普及教育、消除极端贫富差距等。

或许是因为包容性、现代性和开放性,巴哈伊信仰发展迅速,教徒遍布世界各地,人数约500万。据说,地产大亨潘石屹夫妇都皈依了巴哈伊信仰。

巴哈伊信仰的宗旨与中国古代“世界大同”的理想相似,所以在传入中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译作了“大同教”。

巴哈伊信仰继承了伊斯兰教一神论的体系,相信存在唯一的神。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伟大到人类无法完全认知”。

同时,巴哈伊信仰认为世间宗教同源,都来自神的启示。亚伯拉罕、摩西、耶稣、穆罕默德等三大宗教的先知都是神的使者、神旨意的显示者,而巴哈欧拉就是神派到世间的最新一名使者。

伊斯兰教承认之前犹太教、基督教的先知,但认为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即封印先知。而巴哈伊信仰认为穆罕默德之后,还有新的先知,神向人类传递启示、派遣先知的过程不会终止。

巴哈伊信仰连续演进的宗教观对伊斯兰教构成了挑战。

因此,在伊朗等伊斯兰国家,巴哈伊信仰仍被视作异端,不被当局接受,巴哈伊教徒仍遭到歧视与迫害。

巴哈依信仰的圣地和最高管理机构坐落于以色列境内,得到以色列方面的承认和保护。但为避免引起犹太教徒的反感,巴哈伊信徒不可在以色列传教,以色列公民也不能皈依巴哈伊信仰。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世界三大一神教有内在联系性,引用维基百科上一段很犀利的话:

“一些宗教学者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通称为亚伯拉罕诸教,因为三者均奉旧约中的亚伯拉罕为他们的先知...有观点认为,从犹太教中派生出了两个世界最大的宗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但伊斯兰教则不承认该说法,穆斯林相信伊斯兰教的一神信仰内容才是最纯正的,而不是继承或抄袭犹太教和基督教。”

三大一神宗教又有相互抵触和排斥的地方,再从维基百科上引用一个例子:“犹太教徒认为救世主尚未来临,不承认耶稣基督是救世主,这是(犹太教徒历史上)一直受到基督教世界歧视和迫害的一个原因。”

如前文所提到的,巴哈伊信仰者也由于类似的原因受到伊斯兰世界的歧视和迫害。

再联想到亨廷顿所说的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的“文明冲突”,不免觉得人类历史和社会真是复杂,因为宗教争来斗去,可能只有神知道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3、“空中花园”的奇迹真的存在,就在以色列的海法

说完了巴哈伊信仰的故事,再来讲讲美丽的巴哈伊花园。

那年五一时去海法,车子刚拐弯进入德国区,我就看见对面的卡梅尔山中央,一座金色的穹顶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巴孛陵寝已修缮完毕,再次向世人开放。

海法的巴哈伊花园依山而建,自山脚至山顶绵延千余米,由十九层阶梯状的平台组成,1987年动工,直到2001年才落成,造价约250亿美元。

白色大理石石阶贯穿整座花园的中轴线,连接各层平台,巴孛陵寝位于山腰的第十层平台,是花园的中心,它那金色的穹顶永远是汇聚视线的焦点。

花园是波斯式的花园,也融合了欧洲园林的风格,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称,中轴线两侧对称地分布着草木、花坛、雕塑、喷泉等景观。

花园特别的精美,青翠的草坪、成排的苍柏修剪得就像用标尺量过一样,特别整齐。红色的月季花和紫色的矮牵牛开得特别娇艳。

不少园林景观是诸如九角星(巴哈伊信仰的符号)等几何造型的,特别有波斯和伊斯兰装饰图案的特色。白色石栏上立着的雄鹰石雕特别有型,如同守园的灵兽。

一股清泉沿着石阶自上而下流过整座阶梯花园,或在水渠中流淌,或在喷泉中涌动,特别的清澈晶莹,为花园增添了生气与灵动。大片的橘色碎瓦片和白色鹅卵石铺在地上,与绿色草木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远离中轴线的区域过度为自然状态,保留着卡梅尔山的原生植被,既是花园的组成部分,也是与两侧市区间的缓冲带。

当然,如此精美的花园,维护成本一定很高,旅行指南《孤独星球》上特别指出,100名专职的园丁在打理巴哈伊花园。

有必要再次提及,巴哈伊花园不是普通花园,而是宗教场所。虽有石阶贯穿中轴线,但想从山脚“拾阶而上”一直爬到山顶,这是不可能的。

或许是为了维持庄重氛围并且便于保护和管理,花园各层平台间铁门紧闭,无法通行。花园的底层、顶层及陵寝所在的第十层限时免费向游人开放。

据花园的官方网站上发布的消息,除了星期四,每天上午或中午,巴哈伊志愿者会组织两三次25人左右的walk-in tour,免费的,可以从第十层走到底层,具体时间会在网站上更新,感兴趣的游客可自行提前到指定地点集合,名额先到先得。花园的管理有序、先进、开放的,与时代紧密接轨。

五一假期那次去,很遗憾,根本没赶上walk-in tour。连参观第十层的陵寝花园的时间都挺紧张的。抵达海法后,先到了山脚的底层花园,这个路线熟,很好找,转了一圈,拍了一堆照片,就赶紧撤了出来。为了顺利找到山腰上的第十层花园,我特意从网上打印了地图,又向底层花园的志愿者问路。志愿者提醒时间快来不及了,你们抓紧上山吧。

然后就连忙坐车上山。山腰上有一条横向的公路从花园平台下穿而过,方便了交通,也不影响阶梯花园整体的连贯,花园入口就在与公路得交叉处。附近停车不方便,好不容易找到个空地,车刚停稳,我就急忙下车。花园入口开放到中午12点,那时离关门时间只有十多分钟,盼了大半年,不能赶不上白来一趟呀,可不能让心愿落空呀。我一路小跑,气喘嘘嘘进入了花园。

花园路上铺着鹅卵石,走在上面咯吱响,我不觉放缓了脚步,那颗急躁的心也跟着静了下来。

巴孛的陵寝向游人开放,参观前照例有志愿者提示一系列注意事项,进去前需脱鞋,这一点像是清真寺。陵寝内空间不大,十分简洁,地上撒着玫瑰花瓣,点着长明灯。正当我瞻仰巴孛的遗像时,突然叮咚一声接到一条短信,掏出手机准备回复,却被志愿者制止了,我不好意思地说了声抱歉赶紧收起手机。

出了陵寝花园,继续向山顶行进,抵达可以俯瞰花园全景的最顶层。站在山顶看,巴哈伊花园像是一条精美的波斯长毯悬挂空中,再往远方望,地中海与天空融为一体,无限蔚蓝。面对如此美景,我的呼吸都被悄悄地带走。

将视线往回收,就看到了海边狭长的港口,成堆的集装箱,高高的塔吊,在一片自然美景中,竟显得很和谐。海法本就是座老牌的工业港口城市,以色列两大石油炼化厂中的一座就建在这里,除了传统工业,海法还是高科技产业重镇,城市南郊的Matam工业园区汇聚了英特尔、微软、谷歌等众多国际和以色列本土的高科技公司的研发中心。

海法还是两所一流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Technion)和海法大学(University of Haifa)的所在地。既拥有巴哈伊信仰的圣地,而且又科技发达、追求创新,海法本身似乎就是巴哈伊信仰倡导的“宗教与科学和谐”的最好印证。

在海法,犹太人和以色列阿拉伯人关系和谐。

在德国区里既有阿拉伯人开的烤肉店,也有犹太人开的啤酒屋,大家相安无事,各自做着各自的生意,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在这里,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相互包容、和平共处,为纷争不断的中东地区树立起了一个典范,也为巴哈伊信仰“建立普遍持久和平”的目标增添了一个注解。

阿卡也有一座巴哈伊花园,巴哈欧拉的故居和陵寝就在那里。阿卡的花园是平的,风格虽和海法的相似,但与海法阶梯状的“空中花园”相比,显得普通了很多。

我们驱车赶到的时候,已是午后,花园核心部分已关闭,只能在外围转转。开车返回时,发现阿卡老城美丽而沧桑,就在海边的城墙下停了车,四处闲转。阳光明媚、舒适,照在海面上,化作一片片碎金。

阿卡的历史很悠久,一追溯就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希腊时代。阿卡的古堡和古城墙是十字军东征时代保存下来的,十分完整和原生态,阿拉伯小朋友在石巷子里奔跑、嬉戏,阿拉伯渔夫在集市上贩卖从地中海中打来的鱼,一对新人在城墙上拍婚纱照,两个情侣在海边的餐厅就餐,满满的生活气息,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美好。

一家正统犹太人在阿卡最大的清真寺前坐上了阿拉伯人驾驶的观光马车,我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幕,多么难得又和谐的场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嘛,并不必打打杀杀,水火不容。很多事情被政治绑架了,就会变得很糟糕。

以色列的北部也曾不太平,也经历过了战争的阴云。

2006年7月,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爆发武装冲突,真主党发射火箭弹袭击以色列北部,以色列予以还击,空袭了黎巴嫩南部与首都贝鲁特。据报道,海法遭到了93枚炸弹袭击,居民或撤离家园或躲进空袭掩体,而程序员们在防空洞里还不忘继续编写代码。不管风云变幻,依旧干自己该干的事。

战争5年后到达海法,已看不见一丝战争的痕迹,这座城市留给我的回忆只是平静与美丽。但海法的居民知道,来自北方的威胁不曾消失,只是生活仍将继续。而直到今天,黎巴嫩仍然无逃离出战争阴云的笼罩,在内乱、内战的泥潭中不断挣扎,因为复杂的教派冲突,普通的民众不得安宁。

如果说战争是可耻可憎的,那么,内战极其可耻可憎。

想起了约翰·列侬(John Lennon)《想象》(Imagine),歌中唱到:

“想象这世上,

没有地狱,也没有天国,

这很容易,只要去尝试,

人们头顶上只有天空,

只为当下而活。

想象这世上,

没有所谓国家,

这并不难,

没有杀戮或牺牲,

也没有宗教,

世间所有的人,

生活在和平之中。”

愿这“想象”照进现实。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