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他和她歌曲试听(空中美景配乐他与,她与他——新海诚其人、其作)

要想了解一个人的作品,首先应该了解作者本人,在《你的名字》席卷全球的背后,会是一个怎样的新海诚?以往历次推新片时,新海也曾对自己过去的作品做过大大小小的总结,但此次在接受EYESCREAM的系列专访时,监督第一次全面回顾了少年时代至今的成长历程,不仅向读者分享了对其产生影响人、事、物,还谈到了作品的创作动机、制作幕后、经验教训等各方面的轶事。

作者:izumi

封面来源:《言叶之庭》

新海诚1973年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某乡间小镇的一户虽普通却也算当地小有名气的富庶人家,殷实的家境为他将来的爱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他比一般的同龄人在更早的阶段接触到了电脑——这一日后创作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并从此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但上世纪80年代绿屏家用计算机的性能与今时今日的电脑全然不可同日而语,最初的日子里,新海少年也完全没有料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利用这样的设备创造出比肉眼观察到的现实更加美轮美奂的奇幻世界。

到中学为止,新海家的计算机更新史几乎就是当时的电脑发展史,每次更新换代,新海的眼界便随之拓宽一次。至今,他对年少时家中用过的每款机型都记得一清二楚,而父母最后为他买的是MZ-2000。高中时到手一台X1turboZ,虽然只有4096色,但已经足够新海少年尽情选取色彩了,那些日子,他一有空就埋头于朝霞和晚霞的CG绘制。然而,尽管新海很早就同电脑打交道,搞编程及CG创作,但他那时却从未向任何电脑杂志投过稿,也没想过通过游戏玩家这样的途径去结交新朋友,甚至没在同学面前提及自己的这一小众爱好。用监督自己的话来讲,班级、学生会、社团活动这些校园生活会与人正常交集,而电脑和程序则是不与其他人分享的专属秘密花园。当然,电脑少年也爱玩游戏,并对某款高性能软件发生浓厚兴趣,而开发该款游戏的公司是新海大学毕业后供职5年的日本Falcom。

另外,这台电脑在声卡技术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一时间新海热衷于乐谱的输入,从一开始的音乐课本,到后来久石让谱写的《魔女宅急便》主题曲。尽管新海对乐曲的感受性很强,听到钢琴曲时眼前会自动浮现画面,但上中学时他对乐器演奏的兴趣不大。直接的原因是身边没有玩乐队的同学,印象里似乎连背着乐器路过的高中生也没有见到过。年少时的新海相比与人交流,更喜欢独自摆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也许就能很好解释为何日后他凡事爱一个人单干的原因。但当上导演后,没有乐理基础成了新海的硬伤,每回开会商讨配乐事宜时,别人对音乐专业见解和语汇都会让他感到插不上话与自卑。于是,每次动画制作结束后新海总想着要报班系统学习,却一再不了了之。

那时电视上正在放映《不思议的海之娜迪亚》(又译:《蓝宝石之谜》),监督十分喜爱该片的OP,开场第1卡镜头追着海鸥一路向上滑翔,紧接着出现太阳的画面,手绘的日轮光晕瞬间闪亮,那一瞬间让高中生新海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之后又在VHS上反复观看了好多遍,从那时起,他便萌生出想要制作影像作品的强烈冲动。

不过,电脑少年也曾疏远过电脑。因为加入弓道部,新海一度迷上了射箭(作品中男主参加的社团),紧接着是高三备考,落榜后的愧疚心理使得他在之后一年的浪人复读期间几乎没怎么碰过电脑。

还必须一提的是,新海的母亲是位爱书之人,受其影响,新海在高中阶段便读过畅销书籍《挪威的森林》。监督从不避讳村上春树对其的影响力,但彼时的他只不过是一个把大作当成两性教育启蒙书,读得脸红心跳的懵懂少年。上大学以后新海重读该作,一下子被书中世界所征服,这对其今后的创作构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时代,新海用电脑做过些小打小闹的东西,但普通家用机在使用上让他感到诸多限制与不便。直到1995年进入Falcom,用上了Macintosh,他才头一回接触到Mac及Photoshop等应用,真正开启了通向异次元的大门。入社第3年,新海结识了一名程序员后辈,拜托他编写了一个能制作1~2分钟长度,包含音源、图像控制功能的类似“OP编辑器”的应用软件,用的不顺手的地方还可以及时让后辈帮忙改良,新海用它做了一堆自己想做的OP,玩得不亦乐乎。加之当时电脑游戏的OP虽然与本篇故事有所关联,但允许制作者有相当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这让新海得以施展出力所能及的全部招数,放手进行各种摸索。这些实验性创作为新海此后的影视作品提供了技术方面的强有力支撑。

这一时期新海的代表作是《永远的伊苏2》的OP,他为终于能给自己最喜欢的游戏歌曲配上画面而满心雀跃。然而,仅凭这些,还是无法完全承载年轻动画师内心所想。恰逢此时,新海进入了他人生第一个最煎熬最迷茫的阶段(25~27岁),面临这道每位创作者在生命中都需要跨越的坎,他对周遭的人和事生出一股莫名的烦躁与厌倦。其实,硬要归结,也无非是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琐事,但当这种压抑、烦乱达到某个极值时,新海决定借助影像作品的制作来发泄、排遣。

于是便开始了《她与她的猫》的尝试。《她》的主人公为20岁中后期的女性,虽然没有明确标注年龄,但新海下意识地选择了与自己相仿的年纪(27岁)。剧中女主人公自始至终没有以正面示人,曾有人猜测那是为了让观者更容易代入角色的考量,对此,新海给出的解释是,绝非有意为之,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擅长面部表情的绘画,但更多的是觉得没有直接画出来的必要。

相比人物,剧中的高架桥、电线杆、电线等一系列日常风景的刻画细致入微。当年新海租住在埼京线高架沿线的一个名叫武藏浦和的地方(《秒速》中也曾出现),因而想将自己生活的区域作为故事的舞台。此类托物寄情的手法本不是新海的独创,上世纪90末,随着傻瓜机的普及,快照式的表现手法曾经兴盛一时,随手翻开的杂志里,类似的无机物摄影作品比比皆是。新海所仰慕的岩井俊二监督的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两毛线沿线的景物、空中飘过的工厂的白烟、铁塔的剪影等;此外,庵野秀明执导的《新世纪福音战士》里更是随处可见不胜枚举。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新海想要绕开自己既感兴趣也不拿手的人物部分,将笔墨集中在最想描绘的风景上。

回过头来分析,新海认为《她》的氛围体现了当时大众的心态。那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和平年代,没有重大恐怖事件,亦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尽管泡沫崩溃造成经济不景气,但日本依旧是发达国家。祥和的景象犹如沐浴春光,民众置身其间昏昏欲睡。那一时期的年轻人普遍迷失了方向,想要找寻生活的意义。同时期漫画家安野梦洋子的代表作《HAPPY MANIA恋爱暴走族》中的重田加代子就是通过不断与各类男性交往来探寻幸福的真谛。新海说自己同样是借《她》里的景物来寄托当时茫然的心境。

由于《她》的创作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束缚,甚至无需考虑观众的存在,所以,新海将当时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达了出来。以新海今时今日的眼光,这部最早公开发表的处女作,无论画面效果、音响处理都稚嫩粗糙,编剧手法也不高明……似乎只能作为某种教训总结。然而,正是片中传达出的毫无掩饰的焦虑、孤独,使各方面完成度都不高的《她》至今仍被一部分粉丝推为最喜欢的新海诚的作品,这点让监督既开心又困惑。

《她》此后被改编成漫画、TV动画。新海评价漫画直接抒发了原作想要传达的意境,并且还带给了他意外惊喜,因此,虽然他与漫画家未曾谋面,却直觉对方是自己的同龄人。至于,TV版,新海觉得画质、配乐、配音都极具专业水准,属于成功改编,但情节与原作有较大出入,是另一个不同的《她》。

《她》剧小试牛刀之后,新海迫切地想要挑战下一个更大的“个人伟业”。经过权衡,辞去了游戏公司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星之声》的创作。制作《她》时,新海处于低谷期,并没有留下表述心情的文字记载。到了酝酿《星之声》时,监督的心态有所调整,多年后,偶然翻到了相关的日记,上面居然写着,灵感来自于当时交往的女友没有回自己的电子邮件!新海分析这可能与当年大多数习惯了写信或打电话日本人还未适应邮件往来有关,包括回邮件的格式、回信的时机都没有相应的标准……

手机email功能的一大优势是可以及时记下当前一刻的所思所想,而新海觉得动画作品中的角色适合引领此类潮流,基于上述考虑,便有了《星之声》的雏形。登场人物也由一个人增加到了两人。新海想特别澄清一点,虽然以往接受采访时,曾不止一次提到彷徨无助时美景对自身的治愈与救赎,但那时却并非出于此种目的,剧中出现的场景,更多是对游戏公司所学的一种总结,说白了,就是想证明一下以自己目前的实力可以做出何种水平的图像来。

《星之声》之所以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于这部约25分钟时长的动画,除音乐外几乎全由新海一人独立完成。但在他看来,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能够做出这种程度或更出色作品的动画师大有人在,很多人完成后只不过没有发表罢了。而之所以会拘泥于独自制作,监督解释为自己的一时头脑发热,并将之比作多数男孩在青春期时易发的热病。当然,条件不允许也客观原因之一,但主要是他急切地想要试一下身手。新海回忆起每天晚上12点左右下班赶末班电车的情形,深夜1点附近从武藏浦和出站,到家还需骑上10分钟左右自行车,那10分钟里他一直都在心中对自己说:“这样下去可不行,一定要做点什么出来”。

另外,关于《星之声》男女主人公的设定,也不是监督十几岁时留有什么缺憾想要回到过去。相反,新海度过了十分现充少年时代。家庭和睦、衣食无忧,该交的朋友、该有的单相思、该谈的恋爱一样也没落下。甚至据他本人讲,制作该剧时,自己早已将少年时期的感觉遗忘得差不多了。

新海诚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通常聪慧灵秀、性格开朗却同时包含着青春期少女特有的忧郁,监督坦言这既是他对这一时期少女的普遍印象,也是单纯的个人偏好。为此他拿岩井监督打比方,说他的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不是处女就是娼妇。但新海也承认自己早期作品里角色的个性并不突出,具有很大的可替换性。不仅如此,男主的名字挺路人,女主的名字也起得容易混淆,什么サユリ、アカリ、ユカリ。新海戏称可能自己就好这口,有那么点村上春树的调调,还有就是平凡的名字更能让观众产生类似读私小说时的代入感。

新海作品里另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比“男主人公年长的二十岁后半段的女性形象”会反复出现。新海对此的解释是,他的心理年龄好像始终停留在15或20岁前后,因此二十岁后半段的女性一直给他一种大姐姐的感觉。他还记得Falcom公司里有好几个比他年长的女性前辈,其中一个因为回家跟他同路,曾在电车上问起他为何选择现在的工作,当时新海一副答不上来的样子,于是那位前辈说起自己择业(游戏脚本的写作)的理由:因为她的心中住着一个13岁的自己,那是她人生中最为敏锐多感的年龄,她在那个年纪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因此想以13岁左右孩子们为主角写作脚本。新海听后觉得这应该也是自己的创作动机。《她与她的猫》中的女主角的原型说不定就是那位前辈,但肯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监督自身所思所想的投影。

《星之声》发表后引发了出人意料的反响,各种荣誉接踵而至,正所谓“幸福来得太突然”。年轻的新海也没有免俗地开始了自我膨胀,他准备做一部时间更长、质量更高、更受欢迎的作品。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事实上,《云之彼端》最初试播版的制作进行得相当顺利。田泽潮、新海2人,一个画人、一个画背景,再加上天门的配乐,吉冈秀隆与荻原圣人两位的配音,仅用了2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将1分钟左右的片子赶制了出来。按说照这么个节奏,整部动画完全有理由顺利搞定,监督本人也是踌躇满志。

然而,一旦进入到长篇制作阶段,新海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啥也写不出来!此刻他才算领教了商业作品创作的艰辛。首先,《云之彼端》增加到了3人,看上去不过就比之前多了1人,但新海并没有制作2人以上故事的经验。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当3人中的1人在说话时,另2个人该如何处置?在游戏公司学会的数码制作在技术层面可以应对,但在关键的编剧环节他却束手无策。此时,新海开始觉得《星之声》的成功也许只是‘新手赌运佳’,过早到来的荣誉让自己产生了无所不能的错觉,本想迎接新的挑战,结果却发现自己无法胜任,无情的事实让新海坠入了痛苦的深渊。而且新海此前已经对CoMix Wave Films的川口夸下海口,这下可真是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

进入商业运作的程序,制作组会定期举行碰头会,可是监督这边迟迟理不出个头绪。一天,屋外台风暴雨,川口赶到当时为制作动画临时租住的高级公寓来询问进展情况,两人坐在底楼大堂里交谈,突然新海冒出一句:“要是这场大雨就这样把Cinema Rise(位于涩谷的电影院,04年11月《云之彼端》在此首映)给冲跑了该多好”。活像没有好好复习的学生考前希望学校遭雷劈的幻想。

当时,进度一拖再拖,让新海每日如坐针毡,CWF的川口顶着巨大的压力,一次又一次低声下气地拜托Cinema Rise的总经理赖先生将上映日期往后推。那段时间监督绞尽脑汁咬牙写剧本,但毕竟不可能无限期地卡在这件事上,于是他想到分镜、剧本同步推进,可分镜也需要从零画起,很多时候,整整一天居然画不出1张像样的分镜……之后就是没日没夜的拼命画,那段太过艰辛的时光的细节被新海的大脑选择性删除了,但总算是撑到了并不完美的0号试映。

回想起来这简直是在完成一件无法达成的使命,可以说没有川口、伊藤、CWF的鼎力支持就不会有《云之彼端》杀青公映的那一天。在此期间,新海曾数次想到放弃,某个阶段,监督心中已经做好即便作品完成也无法上映的最坏打算。如果事情真的落到那步田地,新海觉得自己肯定会吸取‘这世界上的确有他无法逾越的障碍’这样的教训。他会改变对世界的看法,行事会更为谨慎,也可能会转变创作风格,亦或许会因此诞生出比如今更好的作品……但所有假设中最大的可能是,自己会从此失去担任动画导演的勇气。

总算撑到了正式上映的那一刻,新海如释重负,此时无论舆论如何褒贬,他的心中只剩下谢天谢地的感激。上映后的各界的反应与《星之声》时的一片赞誉有所不同,舆论发生了针锋相对的分化。全盘否定的论调让他尝到了挫败感,但多少也能理解那些人的想法。回首当年,新海承认在做《云之彼端》的时候自己火候尚浅,如果放到今天,肯定不会是原先的样子,但这部作品的确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

尽管此次的尝试经历了诸多不顺,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云之彼端》让新海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了身为监督的自觉,并让他在作品之外收获了他导演生涯中最值得信赖的工作伙伴,从此结成了新海团队。除CWF外、还包括田泽潮(人设)、丹治匠(美术监督)、马岛亮子(美术监督辅佐)、三木阳子(数码绘画)等人。做片虽然艰苦,但一群人在一起“合宿”,感觉就像回到了学生时代的学园祭。他们租住的西新宿一带,不像如今高级公寓鳞次栉比,当年有很多地方是闲置的空地,有很多野猫在那里出没,新海收养了一只小猫仔,并给她起了女主的名字サユリ。小家伙的到来让制作现场充满了欢乐,工作室还特地为她制定了热牛奶和铲屎的排班表。新海至今记得,平日里打扮时尚的马岛,在连日作业的那段日子里,妆也不画,成天只穿夹克,实在累得不行了就靠在沙发上打个盹,而小猫会趁她睡着时便趴到她肚子上睡觉,那一幕成了工作室的一道风景。那时大伙儿还那么年轻,让监督不由唏嘘时光的流逝。

具体制作上,新海很享受与制作班底同甘共苦,但话说回来,监督这一行当本身是一项与孤独为伍的职业。新海不仅要完成美术作画,还必须时刻在脑海中为故事的高潮作各种设想与取舍,而这些作业只能由其独自承担。每逢这样的时刻,新海会被深深的孤独感所包围,虽然他并不确定自己能在导演之路上走多远,但在他心中越来越有一种觉悟:监督是份“孤家寡人”的差事。

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作品的完成度有时并不直接与受众的观感直接挂钩(至今仍旧有人对新海说还是最喜欢年少时看的《云之彼端》),非但如此,还往往同制作初衷背道而驰。新海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取悦观众为前提,总想让新老粉丝都能开怀,但播出后的反馈经常事与愿违,这是似乎是个永远无法控制的一个变量,每每让他在大受打击之余感到无可奈何。

《云之彼端》遗留的缺憾与不足像是播下的一颗种子,等待着有一天萌出新芽,新海曾不止一次说过,某种程度上《你的名字》是《云之彼端》的另一个重拍版本,监督将《云之彼端》里没能实现的那一部分,通过《你的名字》重新演绎了一遍。

接下来的《秒速5厘米》其电影、小说版自诞生之日起,吸粉势头从未停止,是新海系列作品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部,也是真正意义上新海的代表作。不但一扫前作引起的质疑,还让新海诚的名声远播海外。该作不仅受到二、三十岁观众的追捧,同时深受众多十几岁少年的喜爱,这点其实有些出乎新海的意料。《云之彼端》的观众以二、三十岁者居多,因而当初策划《秒速》时监督并没将初中高中生列为主要受众,并且《秒速》中融入了许多较为自我的想法,没想到这些年来得到如此之多的青睐。

新海和神木隆之介在为新片做宣传接受采访时,神木说当年还在念中学的自己看了《秒速》后深受感动,还说觉得贵树很有型。神木对男主的评价让新海很是意外,他所描绘的贵树游离在现实与回忆的边缘,新海主观上并没打算给男主附加任何英雄类的标签,没想到会被中学生理解为有型。但转念一想,自己在学生时代读《相聚一刻》时,对五代裕作也曾抱有相似的感觉,而他对村上春树作品的推崇则更为典型。中学生神木对《秒速》里驻足凝望昔日初恋的远野贵树的向往,与新海当年将《挪威的森林》里对人若即若离的渡边看作英雄的心境如出一辙,让监督在欣喜之余感叹‘轮回’的不可思议。

成年人所遭遇的挫折与无奈有时会让孩子产生某种莫名的神往。废柴、四处碰壁,却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正是这股认真劲成为了‘不得志’主人公的魅力源泉。这确实是新海着重想要刻画的部分,就算不让人感到有型,但至少是对人的一种激励。《秒速》中,花苗求而不得,但冲浪时的她浑身上下都在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喜欢她的观众也大有人在。当然也有人并不买账,新海认为这是电影作品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他需要磨练表达方式的所在。

新海的每部动画推出后,会由监督本人再将其小说化,他将之看作一种义务。据说有一部分前作的粉丝在看了《秒速》后受到了打击,这让新海反省很多地方应该再交代得细致周到些,这成为了《秒速》小说的创作初衷,但监督深感自己文笔太过幼稚拙劣,至少目前没有勇气重读。还有一点新海想澄清,《秒速》并非他本人的自传,片中情节主要取材于作者身边的人和事。

新海分析《秒速》之所以会长时间成为某些人心中的最佳作品,说明观者充分感受到了制作者当时的用心与全力以赴的热情。《秒速》在海外的观众间也获得空前热烈的反响,是新海赢得全世界瞩目的最早的作品(都说喜欢村上春树作品的国家都对《秒速》赞誉有加,比如俄罗斯),监督希望这部作品能在更长时间、更广范围内得以传播。监督说听到有观众对自己说《秒速》是他心目中最好的作品会很自然感到很开心,有些来自社会制度迥然不同的国度的赞扬更让他很是自豪,不过,对新海来说《秒速》仍有不足,是不成熟的作品,但无疑是当年自己的最佳水平。

《秒速》在将新海推向了高处,他没有想到等待他的是过山车式的俯冲……

新海说自己做人太实,一心想着让所有观众都满意。应该说监督在做该剧之前的作品时还是较为自我的,总会有意无意地加入抒情的段落,做《秒速》时更多的是考虑作品带给人的激励作用,而将娱乐性放到了较为次要的位置,而真正贯彻“取悦观众”这一理念的是《追逐繁星的孩子》。这部片子里,新海头一回真正花心思去构筑迎合全年龄层次的脚本,孩子们自然会喜欢明日菜,女性观众会关注瞬和真,而监督的同龄人则会对森崎感兴趣……

在制作过程中,新海至始至终卯足了劲,但也许真是应了那句“有心栽花花不开”,有时候付出与收获就是那样不成正比。这一次,监督算是深刻领教了“制作人意识”的重要性。虽然买票去影院观看《追逐繁星的孩子》的观众不在少数,但新海的身心还是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健康状况一向良好的他少有的发起了高热,且一连2周卧床不起。据他讲,那段日子里他躺在床上连续不断地做噩梦,打那以后新海行事起来变得愈发谨慎。

一部成功的商业作品绝对不是监督凭感觉一厢情愿对观众说教,哪怕再好的立意、主旨,如果不懂得在哪个关键点上以何种方式将信息传达给观众,顶多也只是自嗨。《追逐繁星的孩子》作为一个反面例证,时刻提醒新海商业片的导演不仅需要关注作画的质量,推敲剧本的构成,更需要站在制作人的角度看问题,必须时刻将作品的表现形式同粉丝的期望及市场的需求挂钩,必须在更广的维度上分析情况,新海将之称为寻求三者的“契合点”。

好在也不都是坏消息,CWF的工作人员指出《追逐繁星的孩子》大大提高了新海作品在女性观众中的支持率,原因很可能是片中瞬和真的设定明显有别于新海以往男主的设定,其影响波及到了之后作品中的孝雄和泷。对此新海并不否认,但他还是较为冷静的指出,这多半是整个动画片客源市场欣赏口味变化的大趋势所致,而绝非独此一家。

新海表示,《追逐繁星的孩子》至今仍是他个人十分心仪的作品,这部电影教会了他许多东西,为他指明了可为与不可为的界线,让他明确了作为商业动画导演的自觉以及今后的奋斗方向,完成了由热血激情向内敛世故的蜕变,却也真切感受到自己在与青春岁月挥别。

如果说《你的名字》属于强势逆袭的话,那《言叶之庭》是新海顿悟后的小心试探。这是一部监督即便在当下也愿意重温的片子,唯一的缺憾是较短的篇幅没能充分展现出角色纵深的层次感,如果放到今天来做可能会加长到60分钟左右。这跟企划阶段对作品的定位有关,监督打算做一部可以让大家用便携设备(比如iPad),随意观看的短片。《言叶之庭》的制作始于2012年,放眼今日,随着移动终端的种类、媒介渠道的增加,当初的考量单纯受到了随身设备的时代局限。

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言叶之庭》的发片声势。2013年5月31日影片全国公映首日,不仅在台湾、香港地区同步上映,中国大陆地区的乐视网也同时公开,并于同日在日本各大影院发售iTunes Store的软件。

新海总结这些年的制作经验,发觉每次前作产生的问题都会在下一部作品里得到解决,等到《言叶》的时候总算将大的课题基本攻克完毕。 此时,无论实际作画、现场指挥、策划宣传等方面新海都已驾轻就熟,对于当下一刻最适合的选题以及人员配备所能达成的作品完成度都能大致了然于胸。新海认为这些都是从《追逐繁星的孩子》汲取教训后成长的产物。

过去新海不擅长在片中直接表述自己的观点,但在进入不惑之年的这部《言叶》里,监督偶尔会借角色之口说上一两句“每个人多少都有些不正常”(正片中雪野的台词),“任何人都无权教训别人”(小说版孝雄母亲的话)之类的话。但新海说,也仅限于此而已,因为他本人对说教极其反感,类似动画、电影应该是啥啥啥的样子,电影音乐就得这么这么来,做人要怎样,青少年必须如何如何等。监督突然意识到也许正是潜意识里对这些说辞挥之不去的不耐烦促成了他创作的原动力也说不定。

然而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上,监督也犯过严重的错误。新海说起当年在Falcom时的往事,当时他直属于社长领导的团队,被委以品质监督一类的工作,正好有个游戏在做重制 ,新海试玩之后对重置的方向性感到不妥,就在报告中措辞强硬地表达了个人的不满情绪,这一举动令开发团队的同事十分恼火。虽然新海并不认为所提观点全部有错,但事后他为自己居高临下对人指手画脚的态度感到羞愧万分,并引以为戒(推测这也是新海离职的一大诱因)。经过那件事,监督很注意提意见的方式方法。

前文提到过村上春树对新海的影响渗透到其作品的方方面面,但唯独对性爱的诠释手法不尽相同。新海说,之所以不愿意采用直白的表达方式,源自他内心对于隐私“分享”的抗拒(稍微了解动画制作过程的人都不免会产生临场感),那种被他人透过荧幕窥探自身私密体验的恐惧至今成为监督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因而在《言叶》一片中,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孝雄握住雪野裸足量尺寸的边缘行为。与其顾虑重重地弄些敷衍的镜头,新海更擅长捕捉这类含蓄中的极致性感。

新海还提到了小说写作对其剧本创作的带动作用,在考虑《言叶》每一章情节展开与收尾的过程中,新海阅读了许多小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包括制鞋行业的专业书籍,这些对他的写作思路和技巧都是绝好的训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因为写出了《言叶》的小说版,他才能够自如驾驭《你的名字》的脚本,如今监督感觉自己比从前更能随心所欲地操纵故事的起承转结,对配角的描写也更加游刃有余了。

还值得一提的是,新海对和歌的爱好可以追溯到在游戏公司打工那会儿,当时入手的一本《万叶集》现代日语译本对他日后的创作活动有着莫大的启发,该书一半为写真集(上文提过的当年流行的快照作品),另一半是口语体的万叶诗集。书中那一张张照片后来成为《她与她的猫》的创作动机。《言叶》中雪野口中念到的雷神短歌也引自《万叶集》,观众可以在雪野的书架上找到它。在构思《你的名字》时,同样是随手翻阅时看到的一篇,激发了监督的创作灵感。

相较当下量产、爆炸、快餐式的文化消费,这部伟大而神奇的作品,千百年来被无数人反复吟诵,穿越千古仍能给后人以精神给养,新海不敢希冀自己的作品能像《万叶集》承载包容如此厚重的情思与内涵,但他坚信只要人们对心灵交互的渴求之心尚存,他就会用镜头语言将自己的感悟继续讲述下去,并时刻期待来自观者的回音。

本文仅供Anitama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原文地址:Anitama-讲道理的动漫媒体

官方网站:Anitama-讲道理的动漫媒体

官方微博:@AnimeTamashii

微信公众号:Anitama0815

合作邮箱:bd@anitama.cn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