宙夜黑手机(科幻空中美景宙夜:0)
小男孩用双手握成望远镜的模样,搭在双眼之上,仰首望向深邃高远的天空。
在用手掬起的镜筒之内,几簇轻薄如纱的云荡漾在皓空的图景之中。“望远镜”的视角逐渐由高空转向远处的地平线,在肉眼可及的,被晨曦所点亮的地方,竖立着一艘如同利剑般直指天际的火箭。
那火箭静静矗立着,就像是一尊沧桑了数千年历史的古佛一般安静而沉稳,晨曦的露水从石佛的发髻上生发,远远看去璀璨如钻。但实际上,这火箭是昨日下午才通过巨大的载重车移动到火箭发射台的,这艘火箭外搭载的那艘泛着银灰色光泽,有着流线型外观的飞船,正是“伊甸号”的最后一个组件。
那个飞船,如果有关注过这个世纪初电影的人就会发现,长得和那时候科幻片中的某些飞船极其肖似,只不过科幻终究是存在于虚幻之中的构想,而眼前这艘,是真真切切可以触碰到的未来。它有着飞梭似的机体,两侧有着为了进出大气层适应空气动力学而展开的羽翼,你会想到迅捷的飞鸟,想到它的翅膀在海面上掠起一层轻波。
远远的,无数台摄像机,漂浮在空中,把镜头稳稳地对准了火箭。在现场,在移动可视化终端前,无数的目光聚集于此。
毕竟,在这样一个以探索为名的时代,单是“向更深处进发”这一个短句就足以让人心醉神迷。
“妈妈,妈妈,现在离火箭发射还有多长时间啊?”小男孩大概等得不耐烦了,一边用手背揉搓着有些疲倦的双眼,一只手拉了拉他母亲的裙角。要知道,他们被选中来现场观看这次发射是多么幸运的事情,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跨越天空与海洋来到美国的休斯顿发射中心,从鳞次栉比的方格街区走向了旷野的发射场。前一晚上小男孩可是激动得整宿都无法入眠,而一清早他们和其它人便被工作人员引领着,来到了距发射台不远的观看位置。自然,这里不会比那些悬浮在空中的无人机看得更加清楚,但是不久之后火箭用燃料敲击地面掀起的震撼与波澜,却是在世界其它任何一个角落都无法体验的。
孩子的家长远眺了一下发射台的方向,在那里,火箭比大拇指宽不了多少,然后她轻轻按压袖口,把手腕上的屏幕展开:
2044年,5月19日上午7时23分
妈妈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发,安慰道:“很快就要发射了哦,来,坐好。”
小男孩不情愿地扭了扭屁股,回到了座椅上。他无聊地继续朝四周张望,旁边是上百名同样被幸运选中的观众,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几乎要满溢出来凝结成实体的期待。
原本几年才有一次的航天发射活动,现在变得愈加频繁起来,几乎每个月都能听闻有什么重要的飞船被发射上天,去年首次将暗物质推进系统实装进行了无人测试,才一年不到吧,就确认了那飞船已经飞越过太阳层顶区域进入了狭义上的星际空间,这是继上个世纪发射的旅行者一号,二号后,第三艘在能与地球保持联络情况下跃出太阳风范围的飞船,而这次所花费的时间比当年要少了几十倍,不仅如此,两个漫游者当年的发射可是走了太空中的高速通道,可是那种不断借用弹弓效应加速的窗口,并不是年年都有的。而去年的那一艘“夜行1号”,包括以后陆续发射的飞船,都将会以数百倍于前人的速度穿梭在太空之中,人们不再如此冀希于巧合与机遇。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时代,也不会有人确切地知道人类在这次大步跃进中最终将触及怎样的高度。
伊甸号最后一个组件,官方命名为“巡天者”的飞行器,早已合上了舱门,舷窗也只透射进寥寥的光亮。不过幸而飞船里面有着充裕的照明,即使因为发射阶段要尽量减少不确定因素而把绝大多数的光源关闭,余下的亮光也足以让飞船内的人们看清彼此。
飞船里,坐着七个人。
不同于数十年前厚重的宇航服与圆形笨重头盔的设计,现在的宇航服比之前要轻便许多,面部头盔的轮廓紧贴面部,精心改造过的呼吸循环系统与反复实验后采用的先进材料,使得面罩拥有着比以前滑稽的大圆脑袋更好的表现。而透过轻薄的面罩,可以看出七个人中有两名是女性,其余都是男性成员。
他们是从四个国家数千名竞争者中遴选出的精英宇航员,这些人几乎无一例外的年轻,富有朝气与活力。这正是这项任务所必需的,因为现在已不是半个世纪以前的状况,那时人们谨小慎微地操纵着一次又一次发射,尽量让经验丰富的宇航员去执行任务。随着发射技术的改进,操作层面的任务其实轻省了很多,不过与之相对的就是深空探索任务所要经历的更加漫长的时间,更加遥远的距离,对太空绝对的忠诚与热忱便成为了跨越这一鸿沟的桥梁。
“你们知道给加加林盖上舱门的人是谁么?”其中一个宇航员发问了。
发问的人看了一周,发觉并没有人吱声,于是看向了一名金发的女子,那个女子明显有着高加索人种精致而漂亮的脸庞,她咬着嘴唇不失礼貌地笑了一下,随即也摇了摇头:“他的名字我是不知道的,不过这算是一个小小的逸闻吧,因为在很多人讲述的故事里,给加加林关舱门的人后来成为了俄罗斯航天博物馆的馆长。”
“我觉得那个人成为馆长大概不是因为给加加林关上了舱门,而是因为他有着成为馆长的资质或是能力,才有为上天第一人关门的殊荣。”那个女子旁边的一个人接茬道。
“有道理,我只是在想,现在关门的程序都已经是完全自动化的了,未来博物馆或是历史书中大概不会再提到这些繁复的流程了。”
“如果你想的话,舱门依旧可以手动开合,只要把对接保险手动解除就可以了。”另一个女性的声音传来,她指着他们头顶舱口旁的手动装置。她感到所有人的目光都汇集到了那个不起眼的手动按钮上,内心稍微有些后悔,在这样一个几乎全部自动化的现在容器中,手动的存在虽然美其名曰是“第二道保险”,然而这也同样意味着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装置终究会有失灵的一天,虽然这一天可能是上百年后,不过这样一个死线的存在本就是令人担忧的。
“好了好了”一个声音明显雄厚不少的人,也许是一行人的领导,拍了拍手。或许是因为穿着宇航服带着手套,所以没有拍出他心目中清脆的响声。他皱了下眉,继续道“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故障发生之前,任何忧虑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保证一切都按流程进行,比如现在,所有人都要再次核实一下自己是否被牢牢固固地‘钉’在你自己的座位上了,我可不想待会儿看到有人在发射过程中被甩到飞船尾部砸成一滩肉饼。”他回过头环视了一周,目光落在了那个姿势悠闲的宇航员身上“托德,说的就是你,一会儿你要掉出去就得等我们进入轨道之后才能把你安回来了,希望你那个时候还是一个整体。”
那个叫托德的宇航员笑了一声,挺起腰将背部贴合在座椅上,把双腿放平,也开始进入准备的进程之中。
而在另一边,一名男子透过舷窗看了看外面的景色,那是与他坐着的身体平行的地平线“难得一见的好天气呢,也许有好几个月都没有看过这么漂亮的晨曦了吧。”他一边感慨着,回首看向他旁边的人:“亚当,你该不是紧张了吧?刚才看你也一直没有说话呢。”
那个被叫做亚当的宇航员把半闭的眼睛睁开,“不,不是紧张,而是兴奋。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进入太空,现在离我的梦是如此之近了,近到我甚至开始怀疑这一切是否真实,会不会这只是我的一场长梦呢。”他的声音中确乎带着一些细小的震颤,似乎不太置信,似乎又迫不及待。
“也确实呢,明明知道这是真的,可是又离奇得很。就像我面前美不胜收的清晨,可能是我几百年内对这个小星球的最后一瞥了。”
亚当扭头看去,地面与天空分割而立,仿佛是互不相容的敌人,然而实则,地面上的生灵只是囚于一隅的困兽,也许他们从来不会知道,也不想知道,天空究竟有多么宽广。我是幸运的,亚当这样想着,当然也不仅限于幸运,毕竟纯粹的幸运只能让他成为观瞻他们起飞的观众,他为这份不纯粹的幸运也付出了很多,他想,这是我应得的报偿。
每个人座椅的扶手亮起了一盏紫色的小灯,然后大家都听到了来自指挥部的声音:“巡天者,是否准备完毕?”
舰长再次回过头来,确认了一下托德有没有好好地安装好所有的固定装置,然后又从手腕上伸展开的屏幕上再次确认了一遍所有人的状态,机器虽然准确,他总还是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先确认一遍。
“准备完毕,可以发射。”他向发射台通报后,手臂上的光屏慢慢收回了宇航服中。
“好的,上帝保佑你们,希望一切顺利。”
话音落下后是几秒死寂,伴随着飞船内部的灯光逐渐熄灭,飞船的舷窗亦缓缓变暗,窗外最后一丝晨曦的味道被隔绝在了一片黑幕以外。现在除了几盏提示按钮的灯光,飞船内几乎已经是漆黑一片,那一点点零星散落的光晕,在亚当看来,有点儿像儿时玻璃珠内的星空。
紧接着,每个人的面罩上激活了可视的小屏幕,开始两分钟的倒计时,亚当眼中的星空瞬间消散了。
“开始发射程序,主火箭预启动。”
所有人身下的座椅稍微调整了姿态,以更好地包裹身体应对发射过程中加速度的冲击,此时飞船开始微微颤抖,大家知道这个是马力强劲的火箭准备开始工作了。
“嘿,亚当,这个发动机和到时候我们飞船上的供电装置听说都有核聚变的部分,真的不会变成氢弹么?”亚当旁边的男子大声地问道,由于外部声音很大,所以在里面说话只能靠喊了。
“因为不稳定而爆炸是有可能的,但反正不会变成氢弹,再说,我们的飞船只是靠这个发动机上去罢了,过一会儿就把它扔掉了,它掉在哪里,有没有发生爆炸,可不是我们应该去管的事情了。”亚当轻微地调整一下靠在背椅上头部的姿态。
“倒计时一分钟,外部供电已断开。”
“你说这个外部供电是无线供电还是真的连了一根电缆到飞船船身啊?”亚当旁边的男子又开始发问,不过伴随着主火箭预备阶段的噪音愈发强烈,亚当已经听不太清楚他在讲什么了,于是只有伸出一只手,和对方来了个击掌。
“倒计时30秒。”
托德身上被各种安全带束缚得有些不舒服,他侧过头想最后看一眼地面,这才发现窗户已经变得不透明了,借着每个人面罩上的亮光,他看到了来自中国的那对情侣把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他撇了撇嘴,把头转回来紧贴上椅背。
“10,9,8..”面罩上的倒计时由原先的绿色逐渐加深,亚当深吸了一口气,闭上眼睛,他觉得自己心脏剧烈的跳动着,像是气缸发动机里的活塞往复向四肢泵着大簇的新鲜血液。
“5,4,3..”这个时候飞船外的轰鸣声仿佛变小了,震动也停止了一瞬。
“2,1,发射!”
再见,地球,我终于要离开你了。这个闪念瞬间划过了好几个人的脑海。
先是一道明媚得让人无法逼视的火光,从主火箭的下端猛烈地喷射而出,远远看去像是闪着烈焰的喷枪一样用令人心撼的温度烤炙着松软的大地,继而几秒之后,沉闷的声响,一种宛如云层中惊雷的声音才远远传来,仿若云端的雷神击打着手中的战鼓,经久不息。然后伴随着不断向远处蔓延的气浪,巨大的火箭缓缓抬高,被热浪与气流裹挟着向青天突刺。甫一开始似乎还是重力与化学能的较量,地球的手臂似乎随时都能将这龟速起飞的火箭拉扯下来,然而它摆脱了桎梏,一点一点,愈加迅速地冲向云霄,在穿过天空中那薄薄的云层时把聚起的水汽猛然推开,像是上帝吐出了一口大号的烟圈。人们无言地注视着那火箭冲向青冥,最终在肉眼可及的苍穹骤缩成一枚光点。
“妈妈,他们离开了呢。”小孩的目光追逐着那远去的飞船,跳着想要伸手去碰触。
“是啊,他们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呢。”
小孩停止了跳跃,盯着妈妈:“有多远呢?比这里到我们的家还要远么?”
“还要远呐,远到现在的你都无法想象。”
妈妈打开手腕上的屏幕,那里有各国的专题节目,他们一边追踪着飞船的轨迹,一边也在做对于飞船及其机组人员的简要介绍。
直播间内,身后巨大的屏幕跟踪着飞船穿梭过大气层跳跃进太空的短暂旅程。
“易教授,作为此次项目中方的负责人之一,您觉得这次发射成功吗?”
“就现在的飞船轨迹来看,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发射。美方和其他几个国家也一起提供了协力,来保证伊甸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块零件发射的万无一失。”
“据我所知,这次的七名宇航员中有两名中国宇航员,您能给简单介绍一下么?”
“这次的七名宇航员里面,有三名美国人,一名英国人,一名俄罗斯人,当然还有两名来自我国的宇航员。我在发射之前见过这两个人,燕辉,还有鱼蓉芊,如你们所知,他们是一对情侣,从大学时期开始认识,相恋,也很难得能够一齐通过漫长的筛选和训练到达今天这般地步。我能看出来他们内心对于这次任务的向往和信心,我也相信他们一定能代表我们国家的形象出色地完成这次任务的。”
“您说到本次任务,我所知道的是“伊甸号”采用了暗物质加速系统,这个系统在官方的历史记录中只采用过一次,您的团队是如何保证这种加速模式的稳定运行的呢?”
“是的,在已经发射过的飞船里面,只有去年的“夜行1号”采用了这种新研发出来的加速系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系统是由中美俄三国共同推进的新一代飞船的核心技术之一,所以我们在各种试验中,无论是理论论证,计算机模拟,还是环境仿真进行的实物模拟中,都已经千百次地验证了其可靠性,所以请大家放心。这套系统相较于以前的工质推进手段,除了速度快,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能量的贮存,因而也就非常稳定。而给他们提供日常能量的聚变装置,则是六个互相耦合搭配的悬臂,这个系统在没有外力入侵的情况下能以非常完美的状态运行好几个世纪。”
“那他们这次要前往的星球,叫做…”
“Gliese581b,是三十年前发现并确认的一颗可能宜居的星球,他们此次的任务就是去进行实地考察,当然,之后这个星球肯定会被赋予一个更加美丽,也更容易记忆的名字的。”
“那个地方很远吧?”
“是的,很远,有20.4光年之远。”
“那他们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呢?”
“我不知道。”
“咦,您不知道?”
“是的,因为专家们并不确定在星际空间,也就是脱离太阳风的区域里面暗物质浓度是否依旧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这些因素会对暗物质加速系统能达到的最高速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并不会妨碍到这次任务的顺利进行。当然,我可以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就是,他们大概能在一百年后到达那里,经过为期一年的科学考察,采样,培育试验之后就将踏上归程。也就是说,大约两百年后,他们应该就能回来了。”
“…那可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呢。”
“谁说不是呢?”
“好啦,接下来是我们‘你想对宇航员说什么’的环节,几个月以来我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很多人的祝福,单是昨天我们的活动网站就接到了近3万条各式各样的投稿,你看这个,是来自深圳的小朋友画的一幅画作,看上去是伊甸号上的宇航员透过窗口在向地球告别,还有这个也很有意思…”
那些投稿绝大多数都未能被展示,在当日的节目之后,上万条的信息便被打包封存入库,这些信息在18年后的一次事故中被损毁,后人只能看到一个残破的硬盘。
在那些永不见天日的数据之中,有一条如是说道:
宇宙,永无边疆的宇宙,你能否接纳来自一颗蓝色星球探索的触角呢?他们只是一群匍匐前进的生灵,他们尚且要依靠来自恒星的温暖与光照辨明晨昏,我担心,他们无法适应你那永世的黑夜,请不要对他们太过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