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之城,大有大同(怀仁空中美景大同之恋 第七章 辽西京)
“才十点多,咱们吃宵夜去吧,我做东。”高翔对万哥说,“来的时候我可看到有好几处酒吧呢。”
“请客,这个提议不错。不过,咱们可以去四合院吃私房菜。”小胡说,“在这凉风习习的夜晚,在院子里喝点儿啤酒。”
“喝白的吧。”万哥说。
“我怕喝成了白皮(啤)。”小胡笑着回答。
“你是早有盘算吧。”丁一说。
“各位,赏个光吧,难得今夜良辰、美景、赏心、悦事。”高翔诚恳地邀请。
“已经很晚了。”晓彤说。
“你先跟家里说一下,然后我们送你回去,也不会很久的。”高翔解释道。
“没事儿,然后我送你回去。”顾菁菁说。
看着大家都没有离去的意思,晓彤也就勉强同意了。
他们找了一处私房菜馆,挑院子里的一处桌子坐下。
“老板上酒,有竹叶青吗?”万哥喊道。
“竹叶青劲儿太大了。”小胡说。
“你可以加一些冰块嘛,这酒名也就‘竹叶青’有些意思。”万哥说。
“我还是喝汾酒吧。”丁一说。
“汾酒劲儿就不大吗?”万哥问。
“这汾酒刚开始喝是浓烈,可一旦喝惯了,再喝别的酒就没有味道了。”
“万哥,今天你可得喝好了,给兄弟好好地讲一讲,以前,我觉得我的知识量大,今天才知道,和您比起来那就如河伯观海。”高翔说。
“哪有这样吹捧的,我看是蛤蟆观井吧。”小胡说。
“呵呵,”万哥笑道,“太过奖了。我虽然看了很多书,对于考试来说都是用不上的,所以也没有什么文凭,不过自己高兴就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嘛。”说着万哥端起酒盅来一饮而尽。
“哎,少喝点吧,就你那酒量。”飞燕劝道。
“万哥,古时人们吃啥?”高翔问。
“吃饭。”小胡逗他说。
“我知道吃饭,吃什么饭?”
“这话题太大了,我也仅知道宋朝人们吃的几道菜。”万哥说。
“吃的,我也知道。我给大家说一段贯口相声。”小胡说。
“得得,您歇会儿吧。说过一遍了。”飞燕说,“还是听万哥说吧。”
“其实,宋朝人的吃是有讲究的,不像现在人胡吃海喝,宋朝人吃的雅致。比如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录:‘梅粥’是用凋落的梅花瓣和雪水煮的白粥,‘菊苗煎’是把菊花的幼苗用甘草水调山药粉煎过的一道菜品;‘汤绽梅’是用竹刀——注意啊,是用竹刀——取含苞待放的梅花,再用蜜渍而成。”万哥有些陶醉了,“与其说它们是食品,不如说是反映隐士心境的一件件作品。当然,也有许多菜品并不这么阳春白雪,但都拥有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例如,‘拨霞供’,在介绍这道菜前,先看看作者的评价:‘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醉忆山中味,浑忘是贵家。’未品其味而先观其色,浪里滔滔,洁白胜雪,而晚霞如火,交错其中,思绪顿时飞到山居隐逸的闲适生活中了,是不是很有感觉?”
“哎呀,你就别打哑谜了,这道菜是怎么做的?”小胡着急地问。
“其实很简单,取新鲜的兔肉切片(猪、羊肉亦可),然后用筷子夹住在热汤中反复拨动,肉片色泽宛如云霞,故名‘拨霞供’。”
“这不就是涮羊肉嘛。”
“那时的羊肉贵,只有富人才吃得起,所以他们涮兔肉。”
“那肯定没有涮羊肉好吃。”
“但是人家名字起的好。而且讲究养生,什么‘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此典故出自《齐书》,其中的‘春韭秋菘’一语流传至今,强调不同季节吃不同食材,尊崇自然规律的饮食精神,与日料中的‘旬之味’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看还是物质不够丰富,没吃的吧?”飞燕说。
“那倒不是,因为有钱人也是这样的,不是暴发户的样子嘛。林洪老爷爷也认可‘秋末晚菘’,认为只有洁白如玉的菘菜才松脆可口,将之誉为‘松玉’。”
这时酒菜也上的差不多了。
“‘松玉’?一定是美味吧,咱们吃过吗?”小胡迫不及待地问。
“看你那馋样。”万哥夹起一片醋溜白菜给大家看了看,吃掉了,接着说,“不错,不错。”
“哎呀,你倒是说啊。”小胡着急地说。
“不是给你们看了吗?”
“没有啊,难道是大白菜?”
万哥点点头。
“哎哟,憋死个人了。”飞燕说,“得给万哥多喝点酒,这样说话才痛快。”
“呵呵,”万哥笑着说,“别着急,还早着呢。”
“我们还等着回家呢。”
“要不你们先吃,吃好了先回?”高翔说。
“我们已经吃好了,先回了。”晓彤说。
“那行,我送你。”林风赶紧说。
女士们都准备回了,顾晶晶犹豫了一下,也走了。
“丁一,你呆会儿还回来吗?”小胡问。
“我……”
“你还回来吧,省得他们又赖我。”飞燕说。
林风再回来的时候,万哥正和高翔高谈阔论,那兴奋的一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样子。
不一会儿,小胡和丁一也都回来了。
“要说宋人在吃方面,那可讲究了,不但有美食,即便是盛饭食的器皿也很讲究,饭店都用银器盛饭,上有精美的图案;酒比饭还重要,酒有:流香酒、银光酒、雪醅酒、龟峰酒、蔷薇露、琼花露、思堂春、蓬莱春、秦淮春、浮玉春、丰和春、皇都春、有美堂、中和堂、清白堂、元勋堂、真珠泉、萧洒泉、齐云清露、北府兵厨、第一江山、蓝桥风月……
看看,看看,这些都是宋朝响当当的名酒,但总的来说,宋朝的酒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纯粮食酿的酒,一类是用肉辅助酿的酒。”
“什么?纯粮食酿的酒我知道,但是肉还能酿酒?”小胡追问。
“是呀,”万哥看着手机念道,他总能从手机里快速地找到他所要的东西,“宋人陈直的《寿亲养老新书》中就记载了羊羔酒的酿法:‘米一石,如常法浸浆。肥羊肉七斤,曲十四两,诸曲皆可……’其实就是在正常酿酒的过程中加入肥羊肉,宋人认为这样酿出来的酒特别好喝。歌舞、音乐和酒同样重要,酒席上还一定要作词,所以有了文学的又一高峰——‘宋词’。”
“女词人李清照无论是活泼的少女时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还是国破家亡,沦落天涯时,‘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都有酒。”高翔说,“酒与诗词是不可分离的,只有诗人词人喝好才能做出佳作。至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被评为中秋第一词:‘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宋朝,每一首词的词牌都代表一种曲谱,每一首词都可以歌唱出来。唱词也有讲究,分‘清乐’和‘小唱’。所谓清乐是有伴奏的,这边在轻轻唱,那边吹个笛子、弹个古筝什么的;而小唱则是歌者自己拿着拍板边打边唱,唱的很慢,令自己陶醉。不过,你可不要偷着乐,只觉得听得舒心,别忘了晏殊说的‘一曲新词酒一杯’,文人们作了一首新词,再让人当场唱出来,唱一曲你就得喝一轮。”万哥说。
“那得喝到什么时候啊?”小胡说。
“古人什么都有讲究,约定俗成的,不用说出来。比如‘送客’,大家都很尽兴,这时主人家端上来一碗汤,这碗汤,根据南宋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这是一碗用甘草、陈皮、白檀、藿香等有甘香味的药材为主料,再加上竹叶、杏仁、莲子、金银花等配料,熬成的一碗美味滋补汤。看到这碗汤,你就别磨蹭了,赶紧喝完汤识趣地告辞吧……为啥?宋代朱弁的《曲洧旧闻》写了:‘客去则设汤……上至官府,下至里闾,莫之或废。’宋代习俗是端汤送客,上了这碗汤就是主人在暗示你可以走了,从官场到民间都是这样的习俗。”
“长学问,听万哥讲是一种享受,不像我学的那些知识都是干巴巴的。”高翔羡慕地说。
“其实你的那些知识更重要,只不过你还不会运用它,所以在学习上多一些强制,少一些兴趣。填鸭式教育,一味地往里塞,目的只是死记硬背,那是不行的,那只会让人累。”
“唉,对对对。”
“看万哥的状态,对古人有些痴迷了。”小胡说,“好像他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
“那倒不是,只不过万哥看的历史书多,多的足以使万哥自以为他生在了那个时代。”林风说。
“呵呵,我倒是想穿越过去呢,亲自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万哥,你说咱们这个地方在宋朝怎么样?”
“这里是辽、金的西京嘛,也是不错的。”
“具体讲一讲。”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就怕时间不够。”小胡说。
“大不了咱们聊上一晚上。老板行不行?”高翔扭头对店老板说。
“行啊,几位聊的我也很想听,我也听一听怎么样?”那位精明的店老板说。
“那感情好。”小胡说。
“我吩咐厨房再整俩菜。”店老板说。
“那行,那咱们就慢慢说,想不起来的时候,我就查查我的笔记。”万哥说。
“怪不得你找的那么快,原来都做了笔记。”
“是啊,想要的时候跟我笔记里搜一下就可以了。我觉得你们应该多看一看历史,最起码看一看《中国通史》。看历史好处多多。”万哥推心置腹地说。
“是啊,”高翔说,“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王朝兴替、个人得失都在历史当中。第一,从历史中学习古人的优秀思维。读《二十四史》,读《资治通鉴》,《史记》中,‘本纪’记载了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帝王;‘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公、宰相;‘列传’记载了谋士、武将、说客、刺客等等,能载入《史记》的个个都是英雄将才,值得我们学习。这些人的言行很有可能就是我们所缺乏的一种思维。当你郁郁不得志的时候读读勾践、苏秦;当你功成名就骄傲自满的时候读读范蠡、张良;当你择业两难的时候读读李斯。读史可以明志,其实就是在说读史可以学习前人的优秀思维。第二,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历史把人类的善行与恶行都赤裸裸地记录了下来。’读史,你可以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人与人的矛盾与处理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多读历史,可以培养一种见微知著的能力,看到端倪就可以判断以后的发展事态,这其中有一定的规律,但需要细细体会才能慢慢掌握。”
“你看过《史记》吗?”万哥问。
“没,没认真地看。”高翔尴尬地回答。
“你应该认真地看一看,多看几遍,还要有自己的见解才行。学习要系统化地学,知识不在于多,而在于系统,这样才能有自己的判断力。”
“受教了,”高翔有些囧,尽管他心里明白万哥说的对。
“来,喝一个。”万哥提议。
“读历史能让人变聪明了。我看过一则故事,”小胡说,“讲的是:张良经过一棵树下,一个小孩在树上向他撒尿,张良掏出糖果奖励了小孩;不久,项羽从那棵树下经过,小孩又向他撒尿,结果,项羽一拳把他打死了。”
“哈哈,你这哪是历史啊?你这是演义,张良是那样的人吗?”
“这怎么不是?”小胡辩解道,“张良、项羽,都是历史名人啊,那小孩也是古代人啊。你可以知道——当然,这应该是一个反面教材——项羽的残暴,但他有时候又有妇人之仁;张良呢,应该教育孩子,他明明知道项羽就在后边,还干这事,能忍却无爱。”
“得,那就算是吧。那你说说怎么能让人变聪明了。”
“你想想,那小孩子有错吗?”
“当然有错了。”
“小孩子做了错事,大人不管,反而要鼓励,所以错不在小孩,因为他不懂,你说,是谁害死了这个小孩?这就好比现在的教育。”小胡继续说,“我们今天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方式,貌似循循善诱,实则婆婆妈妈,我们一再容忍孩子犯低级错误,欺负弱者,捣乱课堂,‘我没十四岁我怕谁?’‘有本事,你开除我啊!’我们的教育法规为什么留下这样的漏洞来惯学生呢?”
“说的有些道理。来,小胡,喝一下。”万哥举杯说道。
“干嘛要知道那么多历史知识,对我的生活有什么用处,你说的那些道理,我们早就知道。知识多了,反而会扰乱我们平静幸福的生活。”丁一说。
“你这叫井底之蛙。”小胡说。
“其实做一只井底之蛙也幸福啊。你们这些人自以为见识多,到处给人吹嘘,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迷失了自我。看看现代人的生活多迷茫啊,就说家庭吧,结婚,离婚,再结婚,再离婚……生活难道就是一种折腾吗?老婆、孩子、热炕头,未必不是一种幸福。读历史书多了心机重。”
“万哥,他是说你呢。”小胡煽风点火道。
“呵呵。”万哥一笑。
“心机重,那不是读史书的问题,那是人本身的问题,心机重的人不读书他也心机重。”林风说,“那是因为他觉得人人都对他有敌意,所以在他眼中没有好人,但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嘛。”
“瞧把你幸福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你的一生。”小胡对丁一说,“你别忘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自由的枷锁。”
“我看得出来,有人是羡慕、嫉妒、恨吧。喝酒吧。”
“呵呵,你这倒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万哥说。
“现在可是地球村,你能置身其外吗?面对这个花花的大千世界,你能不动心吗?”小胡说。
丁一沉默不语。
“读史书可以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你可以跟着历史中的人物一同为之生为之死……”万哥说。
“那不就是穿越吗?”
“跟穿越相似,但却不是穿越,穿越剧把外部环境想的太简单了,因为有主角光环嘛,所以一切顺风顺水。而历史是复杂多变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也许你就是那万分之一,但不要小看这万分之一,正是这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一’汇聚成历史的潮流。唯有复杂多变,真实的历史远比穿越剧要惊心动魄。如果你能和他们一道惊心动魄地活几回,哪怕是活一回,也是够了的。因为,那是你要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正如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王安石在《读史》中说,‘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讲的好。”高翔称赞道。
“关键是要做到,知行合一,难啊!”万哥感慨道。
“我倒是听说,读史书可以让人长寿。”林风说。
“胡说。”小胡说,说完后他自己也笑了起来。
“万事只求半称心,或者说顺其自然,哪会不长寿?”林风解释,“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不如人千千万,人不如我万万千,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上虽不足下有余。把烦心事抛掉,寻找,做自己的快乐事。看看各朝的末代皇帝,不想做,不能不做,提心吊胆……”
“那你可以励精图治,扭转乾坤啊。”高翔说。
“谈何容易啊,比如说明末的崇祯帝,我觉得他的励精图治反而加快了明亡的速度。”万哥说,“我们在事后看历史都看得不太明白,何况那个时代的人了,更何况是一个从小身居皇宫的人。”
“你说读史书可以长寿,我还觉得读史书可以重生呢。”小胡说,“我想起一句话来,‘睡前放空一切,醒来便是重生。’读史书能不能放空一切?”
“能啊,因为你装的那些烦恼,与历史上的那些事情比来,不过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想到这儿,你很自然地便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了。还是长寿。哈哈。”
“好了,下面请万哥给讲一讲历史。万哥,我先敬你一杯酒。”高翔迫不及待地说。
“好,”万哥呷了一口酒说,“这大同,在宋朝时期是辽代的西京,辽设五京,辽国时期实行五京制,即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辽(916-1125年)是由契丹人建立的,‘契丹’在契丹语里面是镔铁的意思,镔铁,即很坚硬的铁。他们用这个来命名自己的民族,是表示自己民族的坚强、强大、百折不挠。‘中国’的俄语发音就是‘契丹’;在拉丁文、阿拉伯文当中,‘中国’也都发‘契丹’这个音;契丹建立的辽,在极盛的时候,根据史籍记载,版图‘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胸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辽史・地理志》),是一个很大的帝国。可以说,契丹对于中国北方的开发建设,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历史贡献,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所以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而是五十六个民族抑或更多。
“早在唐朝时期,契丹人在营州(今辽宁)举义,救了李唐王室。为什么呢?武则天建国称帝,灭了李唐后,很想把江山传给武家侄子们,于是她就把侄子们封为王爷、大将军,让他们率兵去讨契丹。这一打,丢人现眼大了,武氏的这些王爷们平时只知道花天酒地、鱼肉百姓,一到战场上就丢盔弃甲、一败涂地,后来还是靠原来李家的旧将才算把契丹给平定下去。因此,武则天认识到自己这帮武氏子弟实在不成器,武氏家族本身就是暴发户出身,不能把江山传给他们。而契丹人在造反的时候,也打出了要求复位给庐陵王的旗号,庐陵王就是武则天的儿子,后来的中宗李显。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安禄山驻守北方边境,他把契丹人骗来喝酒,然后把他们都杀了,写奏报:‘契丹犯边,我军反击,大获全胜,斩首万余呈上。’这样一来,契丹民族跟李唐王朝就结了大仇,都是安禄山给挑的。所以契丹就背离了唐朝,投向了回纥汗国(回纥汗国,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唐德宗之后改称回鹘)。但是,也有很多契丹人,内迁到长城以南,中原内地,跟李唐王朝很友好。最后安禄山举兵造反,平定安史之乱的两位中兴大将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其中李光弼就是契丹贵族,他的姓就是赐予的国姓。他打仗的时候,靴子里常揣一把短刀,一但战争失败,就准备拔短刀自刎。后人写诗‘阵上靴刀决死生’,这里的‘靴刀’指的就是李光弼,可以说保住李唐一脉,契丹人是做了很大的贡献。
“辽太祖阿保机统一契丹族八部,他雄才大略,智慧过人,但有个问题比较头疼,那就是汉人北迁的问题。中原战乱,很多汉人来到契丹人的聚居地,他来到这个地方,又不堪忍受契丹人把他们当作奴隶的折磨,还有不习惯草原的生活,又纷纷地逃亡。于是韩延徽献策说:‘汉人放牧牛马非其所长,而男耕女织、冶制为其长处,也为我方所需。莫若划地筑城,以安置汉人,并使其各有配偶,垦田,种植五谷,纺织,治铁制酒。大王不费举手之劳,坐享南伐之功岂不为?再说大王欲安天下,得安民乐业,民安则国安。’阿保机听了这番话,在契丹祖居的地方设州县,建立城池,他为了不让迁过来的汉人思乡,就按地域建城,凡是从一个地方迁过来的人,就给他们筑一个城,这个城就用他们家乡的名字命名,假如你是‘高阳县’来的,我在这儿建了个县,还叫高阳县。这样,你虽然住在草原上,但一报家庭住址什么什么地儿,你就不会有思乡之情了,因为现在你还是住在高阳县,看到的全是你的老乡,听到的全是乡音,‘反认他乡作故乡’。以后凡是契丹贵族对外征战,被俘的中原百姓也一律都用这种办法安置,设立这种州县。
契丹墓室“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文化向边缘地区扩张,对边疆进行开发建设,使得那些地区自动地归附中原归入中华版图,我们的疆域是自然形成的。契丹人取法中原建国称帝,这说明契丹也以这种文化为正统,也以中原王朝自居。后来契丹皇帝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意思是说,‘我们的典度制度跟中国一样,那我们是哪国人?我们当然是中国人,我们待的这块地方就是中国的地方。’所以契丹民族以今天内蒙古赤峰市为核心,建立起了一个大帝国,这些地方深受中原文明、中华文化的影响,内蒙古、东北就留在了中国版图之内。
“阿保机却万万没想到,韩延徽竟会突然不辞而别。韩延徽为什么跑了呢?原因是他想家了,他要回去探望母亲。后来有一出叫《四郎探母》里的杨延辉原型就是韩延徽。韩延微可能在契丹待的时间太长了,再加上不太习惯契丹的生活习惯,毕竟跟他成长的环境、跟他的家乡差别太大了,所以他就跑回到自己的家乡。耶律阿保机对韩延徽的不辞而别十分伤心,觉得韩延徽的逃跑像是断了他的一条胳膊。韩延徽回到自己的家乡,重新投在刘守光麾下,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殊于众,众必诽之’。有一个大谋土嫉妒他,整天给他穿小鞋,他一气之下又跑了。韩延徽投宿在自己的朋友家里,跟朋友说:‘我太不得志了,本来以为回来之后,中原故土会善待我,没想到还不如在契丹呢,我还得回契丹。’他一说要回契丹,朋友吓坏了,‘你从契丹跑出来,人家那儿没准通缉令都发了,你回去不是自投罗网吗?’韩延徽微笑说:‘你不了解阿保机这个人,我了解他,我回去肯定没事。’韩延徽见到耶律阿保机回答,‘忘亲非孝,弃君非忠,臣虽挺身逃,臣心在陛下。臣是以复来。’(《辽史·韩延徽传》)阿保机一听,非常高兴,给他起了个名,叫匣列,契丹语‘复来’的意思,所以韩延徽又叫韩延匣列。韩延徽去而复还之后,曾给家乡写信,他说,‘延在此,契丹必不南牧’(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九)。因此史籍记载说:‘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九)韩延徽在辽一直任高官,历侍太祖、太宗、世宗三朝,辽国的许多制度都是由他开创的,死后葬于幽州,人称崇文令公。”
万哥喝了一口酒,“接下来咱们讲一讲幽云十六州。”
“我知道云州便是大同。”小胡说。
“幽云十六州具体指: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区。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万哥又呷了一口酒,兴奋起来,“说起幽云十六州,就不得不提抗辽名将杨业,即《杨家将》中的杨继业,杨业本为北汉降将。980年三月,辽景宗发兵十万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从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军,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兵,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
“潘美是谁?”
“潘美就是《杨家将》中的潘仁美,但实际中的潘美可是一位名将。杨业因此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依然兼任郑州、代州的职务。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见到杨业旗号,即刻逃遁。镇戍边疆的主将大多妒忌,有人甚至暗中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阅毕后,从不多问,封好奏章交给杨业,以示对其信任。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三路大军北上。东路军以曹彬为主帅,率宋军主力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以缓慢行军的战术,大张声势向辽南京进发,以牵制辽军主力;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帅,出飞狐口(今河北涞源);西路,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主将,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但辽国名将耶律休哥坚守南京,不与交战。曹彬可犯了难,按照皇帝设计的‘阵图’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又不能改变行军打仗计划的,一旦改变,即使打仗胜了,也是要问责治罪的,要是打了败仗,那绝对是要杀头的。”
“这就奇葩了,打胜仗了,为什么还要治罪呢?”小胡问。
“你打胜了,可是不完美,皇帝设计的‘阵图’,那才是完美的。”
“哦,原来是这样。我想起来一件事,我们单位领导要定位放置,本来是一个水桶,以前一直在水池边上放的,领导说这个不定位,非要拿到很远的一个屋子里,结果大家洗墩布反而不方便了。更可悲的是,就这样一个事情,大家都知道是不对的,可是没有一个人说出来。那曹彬怎么办呢?”
“曹彬原地待命,畏首畏尾,不敢出兵,最后粮草缺乏。而辽军方面,速来援军,耶律休哥全权指挥。曹彬大军在撤军的路上,被人家骑兵追杀,结果可想而知了。于是自认为军事才能高明的宋太宗下令其他两路军撤兵。中路军迅速撤回。西路大军接连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 不久,朝廷下诏把这四个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命令潘美等人带领军队保护百姓。当时辽国萧太后率领军队十多万人,再次攻陷了寰州。杨业主张护送其他三州百姓撤退。监军王侁主张北上寰州,与敌决一死战。杨业说:‘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如果硬战,必败无疑。’王侁看了杨业一眼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杨业一听这话当即表示:‘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宋史·杨业传》)”
“不是潘仁美陷害的杨继业吗?”小胡说。
“潘美也是有名的大将,而且和杨业也没有什么矛盾。只是监军王侁本是外行,不懂行军打仗,还偏偏想出风头,乱指挥,可又不得不听啊,要不回去在皇帝的耳边煽风点火 。”
“这不是和我们单位一样吗?外行指挥内行,作威作福瞎指挥。”
“杨业出征的时候,拉住主帅潘美说,‘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以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潘美也是百战名将,当然明白杨业所说,当时潘美的内心是很矛盾的,又想立功,又觉得杨业说的有理,所以当监工王侁挑唆杨业的时候,潘美就默而不言。杨业请求潘美在陈家谷两边埋伏弓弩手,当他们掩护百姓撤回来时,伏兵以强弓硬弩打退追敌。王侁本人心胸狭隘奸诈,想与杨业争功劳,带兵离开陈家谷口。潘美想制止王侁,但因为宋朝的制度原因,监军的权利甚至比主帅还要大,潘美也只好服从王侁,率兵离开了陈家谷口。潘美部离开了二十里,才知道杨业情况危急,被辽国军队打败,但迫于王侁的压力,也没办法支援杨业,继续撤了。当杨业掩护百姓回来时,王侁和潘美早已跑得无影无踪。杨业悲愤异常,对自己的部下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
雁门关“不是血战金沙滩吗?现在怀仁的金沙滩那里还有遗址呢。大郎掩护兄弟们撤退,被辽军团团围住,枪挑空中;二郎用身体撑开城门,让兄弟们骑马通过,最后被城门挤死;三郎被辽军马踏成肉泥。那一段我都看哭了……”小胡为了掩饰他流出的眼泪,边说边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杨业是有几个儿子,奋勇杀敌,战死沙场,但没有那么多儿子,也没有血战金沙滩这一幕。影视中宋太宗赵光义五台山进香还愿,天庆辽王定下毒计,在幽州摆下鸿门宴,邀宋王爷赴‘双龙会’,欲灭宋室君臣,于是杨家七郎扮成皇帝、王爷的样子,那都是演义。血战金沙滩还原的便是陈家谷的战争场面。杨业在跟辽军激战时,骁勇异常,刀锋所过,几百辽军纷纷倒下。也有说法是辽军统帅耶律斜轸要生擒杨业,于是不让辽兵伤害他,最后还是辽军大将射伤杨业的战马,杨业落马下来被擒了去。”
“这不就像当年长坂坡前的赵子龙和曹操吗?英雄惜英雄。”小胡感叹道。
“杨业叹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绝食三天,殉国而死。”
“也不是当场撞碑而亡。”
“后来,监军王侁和主将潘美怎么样了?”
“王侁革职充军,主将潘美连降三级。”
“就应该这样。不过,指挥失误,死了多少人啊!外行指挥内行,那仗怎么能打赢呢?”
“不是还有杨六郎吗?”
“几个儿子跟杨业一起牺牲了,但有一个突围出来,那就是杨六郎杨延昭。”
“真是杨六郎啊!”
“是杨六郎,但不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那是因为北斗七星第六颗是将星,专克辽国,所以宋朝人就把杨延昭称为杨六郎。”万哥呷一口酒说,“后来杨六郎镇守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城内只有三千士兵,城外辽军数万,遂城城墙低矮,易攻难守。突然北风呼啸,天气骤降,杨延昭令士兵往城墙上倒水,一夜之间,城墙变成冰墙,又坚硬又滑溜,辽军只好撤兵。”
“那有没有杨宗保、穆桂英呢?还有佘老太君?”
“杨家将第三代就是杨文广,其余的,包括佘老太君都是老百姓想象出来的。”
“哦,原来是这样。不过,《杨家将》我们都爱看,看杨门女将和狡猾的辽军萧太后斗。那萧太后是历史上的真人吗?”
“萧太后,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不过辽国的皇后大多数都姓萧,辽国皇帝姓耶律。”
“萧太后,还确有其人啊。”
“辽国的国力在萧太后的统治下可是强盛啊。后来,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从此没有战争,两国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
“再给讲讲澶渊之盟吧。”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人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呵呵。”
“关于辽代,我们有个大概的了解,再重点说一说咱们大同。”那店老板说。
“大同嘛,北魏的都城。唐代中叶以后,一直到五代初期,大同称为云中县,为云州治。因‘大同军’节度使治设于此,所以其时也叫做‘大同军城’。后晋石敬瑭为了取得契丹的支持,保住自己的帝位,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辽兴宗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将云州升为西京大同府。辽时的西京是在唐代‘大同军’故城的基址上修建起来的。据大同善化寺所存金碑(朱弁碑)和《宋史·朱弁传》推断,其南垣,应在现善化寺的北部;据《辽志》推断,其北垣,当在明清古城的北关一带;据《大同县志》推断,其西垣约位于明清古城的西门之外。全城周长为十公里。四面城墙纯系土夯而成,没有包砖。城墙之上建有许多敌楼和箭楼,守御设施齐全。每面城墙各辟城门一座。东曰迎春门,南曰朝阳门,西曰定西门,北曰拱极门。城内,沿袭唐代故城旧制,是一条条整齐的十字街将居民区划成若干个‘坊’。如现在华严寺所处之地,当时叫舍利坊。城的北半部是政治和军事的中心,官衙和军营多建于此。西京留守司兼大同府尹是全城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其衙署便建于拱极门之西。与大同府衙遥相对应的大同驿,则建于拱极门之东。辽萧太后曾经居住过的‘梳妆楼’屹立于城之西北隅。颇为壮观的辽西京宫殿高耸于城西部。全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西京国子监也座落于府治附近的东南方。据《辽史·百官志》称:五京之中,上京是皇都,为朝廷官员和京官所居。而边防官员则大抵住在西京。因此,有许多边防军官的府邸则建于西京城内。如西南路招讨司、西南安抚使司、西南巡察司、山北路都部署司等。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官衙府邸把全城点缀得格外壮观。辽末天祚帝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大同为金兵攻陷。金时,大同仍为西京大同府,为金之五京(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之一。金代的大同城,其规模和布局与辽时大体相同。只是在金大定五年(公元1165年),将城之东、西、南门分别易名为宣仁门、阜成门、奉天门。另见于史籍记载,在城内还营建了保安殿、御容殿和西京宫苑等等。”
“哦,这便是辽、金陪都。”那店老板说。
“辽、金时期,作为陪都的西京大同,不仅是当时西部地区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更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两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辽史·地理志》讲:‘辽既建都(指西京大同),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这就是说,整个辽代的大同城都有亲王率重兵在此坐镇,而这些亲王实际上就是大同城的最高长官。金代,仍然如此,如赫赫有名的攻打北宋的宗翰就曾长期驻镇于大同,把大同作为一处重要的军事基地。”
“那么华严寺、应县木塔又是怎样建的?”小胡问。
“契丹、女真两族都好迷信鬼神,因而辽、金历代皇帝大都崇尚佛教。大同地区本来就是沙门圣地,此时更是如鱼得水,于是又一次掀起了一个大规模的兴建佛寺巨阁的高潮。巍峨雄宏的华严寺,庄严古朴的善化寺,精巧玲珑的观音堂,世界木塔之最的应县释迦木塔等数十座宏伟壮观的寺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建起来,为西京大同增添了无比绚丽的色彩。”
“为什么要建应县木塔呢?”丁一问。
塔一层内槽南北门额板上分别绘有女男两组供养人像“这个我知道。”高翔抢着说,“首先是礼佛。应县木塔本名佛宫寺释迦塔,是寺庙的组成部分,里面各层都供奉佛像。此外,它还有观敌瞭阵和观光赏景的功能。辽宋当年频频用兵,应州处于两军对垒的前沿,在此处修一高塔,无疑可以服务于军事,正如塔上一匾所题‘金城戍楼’。辽兴宗的皇后是应州人,深受兴宗的宠爱,在她的家乡建此高塔,当然也是为了让萧皇后登塔观赏家乡的山川美景。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木塔建于辽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为30米,平面为八角形,五层六檐;外观是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九层高塔全部用红松木建造,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全塔无钉无铆、精巧绝伦,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
“1932年,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读到一份日本考古学家有关中国的考古报告,其中记述了应县小城里一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当地人称作‘应州塔’。”万哥接着说,“次年,梁思成和同事赶往应县开始考察木塔,并对木塔进行精细地测量。梁思成写道:‘今天正式去拜见佛宫寺塔,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每当我读到此处,便心潮澎湃,真想做一个木塔建造的参与者。”
“说起应县木塔来,我也去过几次,从导游那里也了解了一些,”那店老板也兴奋地说,“应县木塔将斗拱这种中国独有的建筑构件运用得登峰造极。塔下可以看到,朵朵斗拱如簇簇莲花,镶嵌塔身。木塔共使用斗栱54种、480朵,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使用斗拱之最,堪称‘斗栱博物馆’。而斗拱结构则巧妙地将木质的梁、枋、柱紧密结合成一体,从而支撑起整个建筑体。同时,还可加强塔身的强度和抗震性能。”
“据说近年来,应县木塔已经变形了。”小胡说。
“那是当然,由于近千年来的风雨侵蚀、多次地震和战火的袭击,木塔的部分承重构件已经损坏,塔身也有变形。据记载,1926年军阀混战时,木塔曾中弹200余发,至今弹痕可见。”那店老板说起应县木塔来如数家珍,“木塔历经千年风雨,肉眼可明显看到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为了保护木塔,现在游客已不能登塔参观。目前,木塔塔内只有第一层对外开放,为了弥补游客不能登塔的遗憾,木塔景区推出VR体验项目,利用高科技创新手段,让游客体验更加逼真、完美的旅游。”
“呵呵,大哥,您是导游吧。”万哥笑着说。
“我不是导游,但在这古城内开店,我怎么也算半个导游,外地游客来我这吃饭住宿,我给他们介绍景点,规划联系游玩线路。”
“那感情好。来,大哥,我敬您。”小胡举杯敬店老板。
店老板大哥喝了一口酒,继续说,“如今,为了保护木塔,大批的专家学者们来到这里,测量、考察,得出以下结论:木塔一层内外槽柱周围有土墙夯筑,由于其刚度较大,对柱体有明显的支撑作用,所以木柱倾斜较小。木塔变形较大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二层明层,三层的明层和平座层(暗层),而且二三层变形的方位不同。二层明层变形是向东北方向倾倒的趋势,三层明层变形是向西南方向倾倒的趋势。由于两层倾倒的方位不同,所以导致木塔塔身出现扭转的感觉。除此之外,各层柱网的垂直沉降现象也很严重,木塔构件因受压劈裂、受压垂弯、受压折断、受压扭曲等纵横变形收缩是损坏的重要方面。亟待维修啊!”
“那就修呗。”丁一说。
“修?说的轻巧。怎么修?专家也一筹莫展。而且从古至今也修了好多回。据记载,应县木塔进行过几次维修:第一次是在金明昌年间(1191—1195年),也就是塔建成后130多年,塔内加方柱,平座内后加枝樘等,后加构件,大大增强了塔的结构强度,属于加固措施,所以记载为‘增修益完’。元代再次维修,没有详细记载。明正德十二年,重妆佛像;此后,清康熙年间至同治年间又修理过几次,大都是修补和装饰,没有触动本体结构。民国十七年、十八年修过两次;民国二十年,木塔遭受了最大的厄运,地方绅士们将各层灰墙及其内斜戗拆除,全部改装成现在的格扇门,看上去玲珑剔透,但它原有的三角斜撑加固作用却消失了,所以专家指出:‘木塔历史上的错误维修,以此为最。’1974年-1982年整修,先后更换了楼板,楼梯,围栏,加固二,三层大梁,加固了塔基,补塑了文革中被毁坏的各层塑像,并油饰了外部所有的构件。”
“看来,还不如不修呢。”小胡喝了一口酒胡说道。
“对,老弟,你说的真对啊!”店老板夸赞道。
“是吗?”小胡莫名其妙地说。
应县木塔上三位萧皇后的画像“如今应县木塔的保护,存在着很多难题,对于文物保护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如何在消除木塔安全隐患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保存木塔的原始构件,让木塔在维修中的损失减到最小。目前无论是我国文物保护界还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主要提出来几种方案:第一种,落架大修,把木塔拆掉,将原有构件进行编号,逐项检修,重新搭装,合成复原。第二种,悬吊维修,把三层以上整体抬升,仅拨正维修下面两层,再把上面放回原位。第三种,现状加固,用现代的钢架支撑,加固维修残损部件,但影响美观。第四种,也是最可行的一种,就是不修。”
“哈哈,原来是这样啊。”小胡笑着说,“来,喝酒。”
“干杯。”
“你们说说契丹人吃什么?”丁一问。
“吃肉。”小胡说。
“你知道什么?”
“我怎么不知道啦,《东京梦华录》里说,皇帝过寿时,各国使臣都来祝贺,宴会的桌子上摆着,‘每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惟大辽加之猪、羊、鸡、鹅、兔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又生葱、韭、蒜、醋各一碟,三五人共列浆水一桶,立杓数枚’。”
“哎呀,小胡,看不出来,肚里有货啊。来,哥敬你一杯。”店老板说。
“他呀,只知道吃的东西。”
“懂美食好啊。”
“我可不行。”小胡谦虚地说,“还是让万哥来讲吧。”
“据史书记载,我也记不清是哪本书了,有一次北宋使臣去参加辽驸马兰陵郡王的宴会,菜谱包括以下动物:羊、牛、兔、鹿、熊、狐狸、大雁、野鸡、野鸭、骆驼。而且肉的烹饪加工方式也多种多样:骆驼肉做成肉羹,叫骆糜;野鸡、兔、羊、猪、熊肉做成濡肉,即煮熟煮烂的肉;牛、鹿、大雁、野鸭、狐狸等肉做成腊肉,即用盐腌制、烘烤的干肉。契丹人不仅用腊肉招待外宾,还将这种美食列为祝贺宋朝皇帝生日的礼单中,宋帝欣然接受。北方腊肉的做法,应始于辽代。契丹人还有一种轻易不示人的极品美食,叫貔狸肉。貔狸即我国北方的黄鼠,形如鼠而大,穴居,食谷梁,嗜肉。”
“那能好吃了?”小胡问。
“据陆游记述,貔狸肉肥,切成小块入沸水即烂,北人谓之‘珍味’,据说‘味如豚肉而脆’。”
“烤猪肉串儿。”
“不懂了吧。契丹人对貔狸肉情有独钟,穴地取之,竟以‘牛乳’喂养,公相以下级别‘皆不得尝’,并‘置官守其处,人不得擅取也’。呵呵。”万哥笑道。
“哎呀,真是比人还金贵啊。”
“可不是,战乱起来,人命如草芥。”
“可这些草芥如果拧成一股绳的话,也是坚强无比的。”
“跑题了。”万哥说,“咱们还是说吃,契丹人还吃火锅呢。比如,内蒙古巴林左旗白音敖包辽墓东室的契丹人割肉图。一髡首契丹人面前放一椭圆形大木盆,盆旁有一长方形木盘,契丹人左手持蹄肘,右手持长刀割肉,刀上已割下一长条肉片,下面已有割好的数块肉片……”
“火锅?那不是代王朱桂的手下发明的吗?”
“此火锅非彼火锅。”林风说,“这火锅只是涮肉,把肉切成薄片来涮着吃;而那代王朱桂吃的火锅已和我们现在吃的火锅一样了,将火关在了火座之中,可以围聚在一起涮肉涮菜了。”
“那辽人是最早涮肉的吗?”
“我觉得,那只是发现的最早而己,有壁画为证嘛。但实际上肯定不是最早,想一想啊,只是涮个肉片儿而已,之前朝代的人肯定是有的。”店老板说。
“但之前的那些朝代不会把涮锅作为时尚,并且画在墙上的。”
“那倒是。”店老板一边朝小胡竖大拇指一边说,“来,干一杯。”
“干杯。”
“干杯。”
辽代许从赟夫妇合葬墓墓东北角侍女图“对了,辽国人吃肉必定喝酒吧?”丁一问。
“那,当然了。”小胡答。
“喝什么酒?怎样喝?”丁一问。
“那,那,知不道。问万哥。”小胡答。
“呵呵。你们去过‘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吗?”万哥抿了一口酒,问。
“去过。”
“去过好几次。”
“那你们没看见辽人喝酒的故事吗?”万哥问。
“这?……没有。”
大同东风里辽墓北壁起居图“辽金元时期西京地区的酒具种类繁多,用途不一,按其用途分为储酒器、温酒器和饮酒器等。”
“哎呀呀,不得了,酒具还有温酒器呢!”小胡感慨道。
“储酒器主要器有:鸡腿瓶,因体型修长似鸡腿而得名。他起源于北方契丹族,由于鸡腿瓶器形为上粗下细,便于绳索捆扎,且瓶口较小,液体不易流出,是游牧民族携酒良器。
梅瓶,始于宋,是一种小口、丰肩、小底足的瓶式。宋辽金墓葬壁画上梅瓶多写有‘清沽美酒’、‘醉香酒海’、‘酒都司使’等文字,表明其为储酒之器。元代有玉壶春瓶和葫芦瓶酒器,撇口连着细颈且垂腹、圈足。葫芦瓶是一种完全仿造葫芦的形态而制作的酒具,自唐而来,成为传统器型。
“饮酒具是指在饮用酒浆之时所用到的器皿。主要包括杯、盏、碗等。酒盏用于饮酒,通常以瓷质居多,釉色主要为白釉、青釉等。辽金时期的酒盏与盏托往往成套出现。《辽史・礼志六》中载:“臣僚搢笏,执盏起,位后立饮,置盏,出笏……”“执台盏进酒,皇帝、皇后受盏”。由此可见,盏在辽代是皇家饮酒所常用的器具。
“西京地处北方,气候环境较为寒冷,人们常饮酒取暖且有将酒温热后再饮用的习惯。常见的温酒器多以温碗和注壸成套出现。注壶,称“注子”、“执壶”。唐时称为“偏提”。起初为茶器具、中唐之后,注壶逐渐用于斟酒且常与温碗配套使用,故又被称为酒注。注壶有时也可单独斟酒。温碗,贮存热水以温酒,与注壶配套使用。辽金时期较为多见。辽中、晚期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多流行曲口。温碗、注壶的使用是北方少数民族汉化后走向定居生活方式的见证,表明他们在饮酒中效仿中原文人煮酒小酌的雅士风尚。
“辽宋金时期饮酒之风盛行。辽穆宗天顺帝‘每夜畅饮,达旦乃寐……’金代的金熙宗更是个好酒之徒。由于上层统治阶嗜酒贪杯,上行下效造成了全国上下酗酒成风,严重影响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进程,金世宗大定三年明令禁止贵族私自酿酒。”
“说的好。”店老板夸赞道。
“这不是我说的,人家博物馆里挂着的。”万哥说,“林风,你也没见吗?”
“没,过两天再去一趟。”林风说。